震颤

  • 前庭周围性眩晕能痊愈吗(视频)

    前庭周围性眩晕能痊愈吗
    前庭周围性眩晕通常可以痊愈,患者表现为以眩晕为主,部分情况有自愈倾向,但是自愈的时间长短不一,根据前庭周围性眩晕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不同,具体如下:1、耳石症:也称为良性阵发性未知性眩晕,属于前庭性眩晕的一种。主要病因是耳石脱落,主要临床症状为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阵发性剧烈性眩晕,通常持续60秒以内,并伴有眼球震颤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应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管石复位,前庭康复训练也不可缺少;2、梅尼埃综合征:通常是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特点的内耳疾病,表现为反复眩晕发作、搏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内胀满感,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3、前庭神经炎:发病前期通常有病毒感染的病史,出现眩晕,无耳鸣及耳聋,通常数日后缓解,半月内可以完全恢复。临床上一旦确诊前庭周围性眩晕,应积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通常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
    2023-08-01
  • 体位性眩晕多久能治愈(视频)

    体位性眩晕多久能治愈
    体位性眩晕通常没有固定的治愈时间,但是临床上观察,通常1周左右恢复较为常见,与患者的年龄、症状程度、发病因素及治疗的及时、有效与否都有关。体位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病因是耳石脱落,由各种原因造成耳石脱离原本位置,进入半规管,诱发头晕。患者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症状通常持续在60秒以内,并伴有眼球震颤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管石复位,可以采用手法复位或仪器复位,同时需配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强力定眩片、眩晕停等,前庭康复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有效防止体位性眩晕复发。在临床上注意提醒患者多休息、避免劳累、积极治疗外耳、中耳炎症,同时避免头部受伤等因素,以预防为主,避免反复发作。
    2023-08-01
  • 经常一瞬间眩晕怎么回事(视频)

    经常一瞬间眩晕怎么回事
    患者经常出现一瞬间眩晕,通常考虑存在以下几种疾病:1、前庭等危症:即位听神经在出颅时有血管神经交互压迫导致,通常随着年纪增长,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弱,由于搏动性刺激,导致位听神经发生兴奋性冲动,传递出比较快速的眩晕,如持续数秒钟,甚至1-2分钟的眩晕;2、惊恐发作:即焦虑症急性发作,可以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晕,进行器质性检查时,通常并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即患者自觉眩晕,但没有眼球震颤存在,患者可能伴有心情紧张、担心、害怕等情况。
    2023-08-01
  • 头部眩晕怎么回事(视频)

    头部眩晕怎么回事
    引起头部眩晕的常见病因如下: 1、外周性疾病:即耳部疾病引起头部眩晕,占70%左右,主要是耳朵前庭器官引起强烈旋转性眩晕,如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主要特点是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会突发引起旋转性眩晕或视物旋转,同时伴有眼球震颤,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患者晨起时发作明显,起床、躺下或翻身引起强烈眩晕。此外,梅尼埃病主要表现眩晕、耳鸣、耳闷及听力下降,四个症状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形成旋转性眩晕;2、中枢性疾病:多见小脑出血或梗塞,导致患者出现眩晕。
    2023-08-01
  • 肌张力高的表现(视频)

    肌张力高的表现
    肌张力高表现为肌肉僵硬,具体如下: 1、锥体束损害:支配肢体活动的神经传导损坏后,出现折刀样肌张力高,通常考虑为大脑锥体束损害; 2、持续性肌张力高:即铅管样肌张力高。期间如果肢体有震颤,可见齿轮样肌张力高。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张力高,提示大脑锥体外系统损害; 3、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高:休息时肌张力正常,活动时肌张力高,与中枢调控有关。
    2023-08-01
  • 肌张力低下的表现(视频)

    肌张力低下的表现
    肌张力低下指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时,伴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一般没有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一般没有肌纤维震颤以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以及深反射消失,不形成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不形成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023-08-01
  • 肌张力高有什么表现(视频)

    肌张力高有什么表现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只有专业医师才可对病人的肌张力进行评级、分级,一般不要求患者和家属和群众解精细的分级标准。 普通肌张力高就认为是锥体外系的病变,在静止状态下维持处姿势的肌肉张力过高,造成发僵,启动困难。病人走路小碎步,不能拐弯,说话结巴,饮水、吃饭出现障碍,还可以出现四肢细小的震颤。 肌张力具体的分级和精细的确诊要由专业医师完成。如果发现亲人或本人出现震颤,走路小碎步,手脚发僵,怀疑是有肌张力改变,应该到神经内科专业医生处就诊,做出正确判断,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2023-08-01
  • 什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视频)

    什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
    肌张力障碍疾病属于运动障碍疾病,为患者肌肉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异常动作和姿势异常的综合征,通常可以表现为全身或身体部分扭转、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患者具有不自主性和重复出现等特点,即活动不受主观意志控制,包括颈部、面部不自主运动以及躯干和肢体扭转。异常姿势不自主的缓慢变化,如在某个姿势固定一段时间后,接着另一段时间又变为另外的姿势,部分患者还伴有震颤、疼痛等。肌张力障碍依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部分原发性肌张力障碍考虑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如继发于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甚至药物也可以引发肌张力障碍。
    2023-08-01
  • 什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视频)

    什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属于常见、典型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统称,也称为渐冻症,属于一组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以及锥体束征等。患者常见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肌肉萎缩,随疾病进展肌无力与萎缩逐渐转移至躯干与颈部,也可以累积面肌与咽喉肌。少数病例肌无力与肌萎缩症状也可从下肢、躯干与咽喉部肌肉开始,受累部位可伴明显肌束震颤即肉跳,但通常不会出现感觉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肌萎缩侧索硬化又分为家族性与散发性两种类型,散发性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1.5-2。疾病好发于中年患者,患者多为50-7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也存在部分40岁以下患者,5%-10%为家族遗传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家族性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基本相当,但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提前。
    2023-08-01
  • 锥体外系疾病包括哪些(视频)

    锥体外系疾病包括哪些
    锥体外系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和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等,还有某些局灶的运动障碍等,常见疾病如下:1、帕金森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以及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等,到疾病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姿势平衡障碍,以及认知损害等;2、肝豆状核变性:该疾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对铜等微量元素的代谢出现异常,而出现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的表现比较多样,患者可以发生某些精神方面的异常,也可以表现为肌张力的增高等;3、亨廷顿病:该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与上述疾病导致的运动减少相比,亨廷顿病的特点便是存在肌张力低下和运动过多,可以表现为手足等方面的运动异常。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