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随父还是母(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随父还是母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随父还是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突变、失活等密切相关,而RB1基因是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抑癌基因,即RB1基因出现问题,细胞容易发生癌变、恶变。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通常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常见分析如下:1、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大概只有10%的患者,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家族史,即父亲或母亲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现遗传,即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母亲,均有50%的概率,将异常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大部分是在孕期,胎儿新发的突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也属于正常人群;2、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视网膜在发育的过程中,视网膜细胞中的RB1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细胞发生恶变,但是身上其它组织细胞均正常。因此其发生与父母没有关系,即父母亲是正常人群。 因此,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及家属,可以通过做基因检测,来判断是否属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什么遗传病(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什么遗传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按照是否遗传给下一代,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遗传型也称为家族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即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主要分析有以下几点:1、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类型不一定父母遗传,大概只有10%的病例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家族史,大部分是妈妈在怀孕时新发的突变。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平均1岁左右发病,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少部分病人是单眼发病,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瘤体。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中,有3%-10%概率在5岁以内,在颅内的松果体、蝶鞍等部位发生神经母细胞瘤,称为双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2、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类只是在眼球发育时,视网膜细胞的RB1基因发生突变或者失活,而生殖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器官的RB1基因基本正常,因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岁左右发病,都是单眼发病,通常刚开始时,视网膜只有一个瘤体。通常会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做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属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母体带的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母体带的吗
    视网膜母细胞瘤不一定是由母体所带来,大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出生后才发病,只有少部分是在胎儿时形成。按照是否遗传给下一代,视网膜母细胞瘤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与人类RB1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不一定是父母遗传,大概只有10%左右的病例,具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家族史。大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妈妈在怀孕时新产生的突变,突变后也不一定在胎儿时形成肿瘤,有些是在出生后才开始形成。根据临床统计,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平均在1岁左右发病,而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绝大部分是在出生以后才发病。小孩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细胞中的RB1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细胞发生恶变,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是2岁左右发病。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RB1抑癌基因异常,导致的视网膜恶性肿瘤,俗称为眼癌。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大约占儿童肿瘤的2%-3%,因为是恶性肿瘤,所以侵袭性较强,会破坏眼内组织,从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发生转移,一旦发生转移,生存率较低,特别是发生颅内转移的病人,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生存率较低。但视网膜母细胞瘤偶尔会有良性变体,称为视网膜的细胞瘤,也可以称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退化。视网膜细胞瘤可以长期稳定、不发展、不恶变。但是大概有5%左右的视网膜细胞瘤会发生恶变,需要处理,因此即便是视网膜细胞瘤,也需要做定期随访、观察。在恶性肿瘤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又是治愈率较高的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及早治疗和按医嘱定期随访,不仅生存率高,而且保眼率也较高,甚至可以保住部分视力。因此视网膜母细胞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较为重要。提醒家长,平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睛,发现宝宝出现视力差、斜视或白瞳,要及早去医院检查。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癌症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癌症吗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RB1抑癌基因变异,所导致的视网膜恶性肿瘤,俗称为眼癌。RB1基因是位于人类第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是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抑癌基因,因此其发生异常,容易导致癌症。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大约占儿童肿瘤的2%-3%,由于是恶性肿瘤,因此其侵袭性较强,会破坏眼内组织,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一旦发生转移,则生存率较低,特别是发生颅内转移的病人,而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下,生存率较低。但是在众多恶性肿瘤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又是治愈率较高的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及早治疗和按医嘱定期随访,不仅生存率高,而且保眼率也很高,甚至可以保留部分视力,因此视网膜母细胞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较为重要。平时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睛,发现宝宝视力差或斜视,或者出现白瞳,要及早去医院接受检查。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能要孩子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能要孩子吗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的突变、失活密切相关。RB1基因是位于人类的第13条染色体的长臂上,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抑癌基因。按照是否遗传,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主要分析有以下几点:1、遗传型:也称为是家族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其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即遗传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2、非遗传型:此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只是眼睛的视网膜组织发生基因突变,身体其它组织器官,包括生殖细胞,RB1基因均正常。因此病人可以生育,不会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通常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抽血做RB1基因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是属于遗传型。如果病人是属于遗传型,则不建议生育,如果病人强烈要求生育,可以尝试做第三代试管婴儿,但是第三代试管婴儿,也仅适合于部分突变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而如果病人已经怀孕,可以待到第16周时做羊水穿刺,抽取羊水做产前诊断。如果确定羊水细胞中存在RB1基因的突变,则建议终止妊娠。但需要提醒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其小孩出生以后,应该及早做眼底检查。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基因(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视网膜组织的RB1基因突变、失活密切相关,比如RB1基因的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RB1基因是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抑癌基因,位于人类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抑癌基因可抑制癌症发生,因此RB1基因的失活、突变,与很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胃癌、前列腺癌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其它基因也有关,比如p53基因等,有时患者还会伴有1号染色体、6号染色体等其它染色体的异常。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虽然与视网膜组织RB1基因的突变、失活有关,但患者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的RB1基因有没有异常,通常需要做RB1基因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如果只是视网膜组织的 RB1基因异常,一般判断为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如果患者抽血,基因检测显示RB1基因异常,一般判断是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也称为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即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传给下一代。但是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不一定是受父母遗传,大概只有10%的患者有家族史,大部分是母亲在怀孕时新产生的突变。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平均1岁左右发病,大部分双眼发病,少部分单眼发病。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中,有3%-10%的概率会在5岁以内,在颅内的松果体、蝶鞍等位置发生神经母细胞瘤,称为双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非遗传性视网母细胞瘤,只是在患者眼球发育时,视网膜细胞的RB1基因发生突变,生殖细胞以及其它的组织器官细胞中的RB1基因正常,因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通常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岁左右,都是单眼发病,通常刚开始时只有一个瘤体。
    2023-08-03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保眼率多少(视频)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保眼率多少
    国际上根据眼内肿瘤的病情,分为A期、B期、C期、D期、E等,一共5期,A期、B期、C期属于眼内早期,此时瘤体较小,保眼率接近100%,D期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玻璃体有些种植,但这个阶段的保眼率较高,在70%以上,A-D期建议进行保眼治疗。而E期比较严重表现为青光眼、眼内大量积血,保眼率较低通常不足30%,此时建议眼球摘除,特别是单眼患病的E期病人。对于眼外期的肿瘤,即肿瘤突破眼球壁向外生长或发生全身转移,表示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做眼球摘除,此种眼外期,病人生存率不高,特别是发生颅内转移的病人,生存率极低。国内30年前,眼球摘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部分病情不重的病人,提倡保生命、保眼球,尽量保留部分视力。现代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眼动脉介入化疗、静脉化疗、玻璃体腔化疗、激光、冷冻,巩膜敷贴放疗等,对于眼内期的肿瘤,治疗疗效较好。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按照是否遗传,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对此常见分析如下:1、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也称为家族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不一定是受父母亲遗传,大概只有10%的患者,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家族史,大部分是母亲在怀孕时新产生的突变。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平均1岁左右发病,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少部分患者单眼发病,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瘤体。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中,有3%-10%的概率会在5岁以内,在颅内的松果体、蝶鞍等位置,发生神经母细胞瘤,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2、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只是在眼球发育时,患者视网膜细胞的RB1基因发生突变,生殖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器官的细胞中RB1基因正常,因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岁左右。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通常是单眼发病,刚开始时一般只有一个瘤体。因此,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以及家属做基因检测,从而判断是不是属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什么(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什么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是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并应用广角的眼底成像仪进行眼底摄像。眼底摄像除可以发现眼内肿块外,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肿瘤与视神经的距离,以及视觉敏锐的部位,以及可观察是否有玻璃体种植、视网膜下种植、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等。治疗前后眼底的摄像对比,可以进行疗效判断,治疗结束以后,可以定期进行眼底摄像,对瘤体进行随访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很多检测方法,除了散瞳眼底检查,还有眼部B超、CT可以发现眼内的瘤体,多数瘤体会有钙化灶,钙化灶在B超上表现为斑块状的强回声伴声影,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增强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眼内占位,并有强化的表现,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因此对视神经转移颅内转移病人的检查,磁共振要优于CT。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病人,则需要做腰穿检查,判断是否有脑脊液转移,以及骨穿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转移。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