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

  • 中医治肾衰竭的方法(视频)

    中医治肾衰竭的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主要讲究辨证论治,根据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不同,在中医里可以分出不同的证。主要的证有脾虚、肾虚、气虚、血虚等,相对应的可以采取健脾、益肾、补气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除了内服药物治疗以外,中医还有很多外用方法,比如针刺、按摩、艾灸、药浴等方法对肾衰竭治疗也有一定作用。如果能把内服和外用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治疗,相信效果会更好。
    2023-08-01
  • 尿毒症的肌酐范围(视频)

    尿毒症的肌酐范围
    尿毒症期肌酐大于707μmol/L,但现在医学进步,肾功能衰竭诊断不仅看肌酐,现在分期是按照CKD分期,即按照eGFR分期。 所以肾衰竭时肌酐很重要,但更看重肾小球滤过率,因为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可以界定CKD分期,肾小球滤过率是根据肌酐、体重、年龄计算出,所以肌酐在慢性肾功能衰竭里面较重要,和年龄、体重、性别相关。
    2023-08-01
  • 肾衰竭到尿毒症要多久(视频)

    肾衰竭到尿毒症要多久
    肾衰竭到达尿毒症的时间,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到达尿毒症的时间不一定,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期限,以下是具体内容:1、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即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如果血压控制达标,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甚至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此时患者肾脏病进展就比较缓慢,可能需要10年,甚至10年以上,才会到达尿毒症期;2、增生硬化性IgA肾病:通常4-5年患者就会进入尿毒症期;3、糖尿病肾病:如果糖尿病、肾脏病,已经出现了肾功能受累,这时慢性肾脏病进展非常迅速,到达尿毒症的时间明显缩短。如果血肌酐到达300μmol/L或400μmol/L以上,可能2-3年的时间患者就会进入尿毒症阶段。患者的原发病必须积极控制,如果患者有贫血,需要控制贫血,血红蛋白要控制到110-120g/L。同时血压需要达标,血压最好控制140/90mmHg,如果有尿蛋白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另外需要控制钙磷代谢紊乱,使血钙、血磷、iPTH(甲状旁腺激素)达标。只要提前对临床表现进行治疗,患者从肾衰竭到达尿毒症的时间就会延长,对预后有益。
    2023-08-01
  • 尿毒症早期能治愈吗(视频)

    尿毒症早期能治愈吗
    尿毒症早期多半不能治愈。引起尿毒症的原因通常是慢性肾脏病,可导致肾功能损害,进而出现肾功能减退,即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者慢性肾衰竭,此时的治疗原则如下:1、控制原发病:主要是针对引起尿毒症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针对糖尿病肾病,需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针对高血压,甚至还需要控制血压。针对免疫系统疾病,比方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肾功能损害,需要用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控制病变的活动等;2、延缓肾脏病快速进展: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减少或者控制蛋白质饮食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等,并且要结合尿毒症并发症进行治疗。比方需要纠正肾性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最终的治疗目的是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进入到透析阶段的时间。
    2023-08-01
  • 尿毒症肌酐指标是多少(视频)

    尿毒症肌酐指标是多少
    按照既往国内的标准,单纯从血肌酐的值区分肾衰竭的状态,若血肌酐值<178μmol/L,称为慢性肾衰竭代偿期。血肌酐178-440μmol/L,称为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即氮质血症期。血肌酐的水平440-707μmol/L,称为衰竭期。若血肌酐>707μmol/L,称为尿毒症期。目前按国际标准,根据血肌酐结合年龄、性别、体重,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即eGFR,可分为5个层次。90-120ml/min称为慢性肾脏病的第一期,即肾功能的正常状态。肌酐清除率,即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提示有肾功能异常,eGFR<15ml/min,为尿毒症。
    2023-08-01
  • 尿酸高是否能引起尿毒症(视频)

    尿酸高是否能引起尿毒症
    长时间的尿酸高可引起慢性肾功能损害,最终会向尿毒症的方向发展。尿酸高可引起多种疾病以及多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疾病是痛风。另外,尿酸高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引起血压高且不易控制。尿酸高还可增加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的发生,引起肾脏的损害。常见的肾脏损害有急性肾损伤,短时间内尿酸快速增高,可引起急性肾衰竭。尿酸高可引起尿酸结石在肾脏沉积,引起泌尿系统的结石。长时间的高尿酸血症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导致肾功能不全,最终向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方向发展。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人群,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理想体重范畴,尽量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适当多喝水、多排尿。生活方式干预后仍然血尿酸高的人群,可采取药物治疗,可应用苯溴马隆促进尿酸的排泄,或者应用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的合成,起到降尿酸的作用。
    2023-08-01
  • 尿酸高会引起尿毒症吗(视频)

    尿酸高会引起尿毒症吗
    长期高尿酸可以引起尿毒症,因为尿酸大部分经过肾脏滤过、排泄,当血中尿酸长期增高,肾脏排泄负担持续加重,尿酸盐结晶可以沉积在肾小管间质,引起慢性炎症。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引起尿酸性肾病,导致肾间质纤维化,逐渐出现肾脏疤痕,最后导致尿毒症。 血尿酸急性增高时,尿酸盐结晶甚至可以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而出现急性肾衰竭。因为儿童高尿酸血症病因较多,包括尿酸排泄减少、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以及继发于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肾脏疾病、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等。因此,发现高尿酸血症时应该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降尿酸治疗。高尿酸患者平时应多饮水,减少尿酸盐在肾脏的沉淀,同时合理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2023-08-01
  • 肾衰竭尿毒症能治好吗(视频)

    肾衰竭尿毒症能治好吗
    临床上分为急性肾衰竭,以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情况,治愈情况如下:一、急性肾衰竭: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一般由腹泻、脱水、失血等因素导致。积极输血、输液治疗,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后,多数患者可以恢复;2、药物导致的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引起急性肾衰竭,一般停止服用损伤肾脏的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多数可以恢复;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急性肾衰竭,经过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冲击,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制剂治疗,多数患者血肌酐能够得到一定回落,肾功能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二、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此类疾病患者多数无法治愈,患者常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包括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此时主要应针对肾衰竭和尿毒症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如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肾性贫血、纠正钙磷代谢,以及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23-08-01
  • 熬夜会导致尿毒症吗(视频)

    熬夜会导致尿毒症吗
    单纯熬夜不会导致尿毒症,但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如果患者经常熬夜,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感染等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由慢性肾衰竭直接进展到尿毒症期。尿毒症通常是在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出现的疾病,病程比较迁延,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出现肾功能的逐渐恶化,导致肌酐水平明显升高,肾脏排毒和排水能力明显下降,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通常还合并肾脏萎缩以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对于尿毒症患者,机体免疫力会比较低,要适度休息、规律作息、饮食控制等,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2023-08-01
  • 尿毒症的症状主要有哪些(视频)

    尿毒症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是最严重的一期,由于毒素在体内蓄积,会出现多种临床并发症,累及多个系统,通常见于以下情况:1、消化系统影响:临床最常见,病人经常会出现厌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通常到消化科就诊,查生化发现血肌酐升高,即肾功能异常;2、心血管系统影响:肾功能不良时,尤其是尿毒症期,病人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大量水分在体内蓄积,导致水钠潴留,可以引起水肿。严重时可以引起高血压,甚至心力衰竭,病人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喘憋等,均为体内容量负荷过重表现;3、酸碱失衡:最主要表现是严重酸中毒,病人会出现深大呼吸,以及引起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尿毒症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包括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高钾时会出现四肢无力、肌肉软瘫,可以引起心动过缓,以及发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高磷血症可以引起瘙痒等,低钙血症可以引起肌肉痉挛即抽筋;4、肾性贫血:贫血时,病人会出现乏力。以上均为尿毒症常见临床表现,无论是否患有慢性肾病,出现上述情况,均要关注肾功能,是否可能发生尿毒症。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