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

  • 什么是出血热肾衰竭(视频)

    什么是出血热肾衰竭
    出血热肾衰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然后通过一系列传播途径感染人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其中50%-60%患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因为此疾病会造成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所以侵犯较多脏器,相对较严重,出血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脏器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是脑出血均有可能发生。 当然,最严重症状就是肾功能衰竭,所以很多患者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即使肾功能不全也可以得到恢复,但如果拖到后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预后相对较差。
    2023-08-01
  • 肾衰竭会引起腹泻吗(视频)

    肾衰竭会引起腹泻吗
    肾衰竭一般不会引起腹泻,但是有部分治疗肾衰竭的药物可以引起腹泻,另外如果肾衰竭出现肠道菌群改变时,可能会引起腹泻。肾衰竭对病人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会引起胃肠道的水肿,导致胃肠道的蠕动以及胃肠道向下排空的速度减慢,病人会出现肚子胀、厌食等,另外毒素也会影响到病人的胃肠道系统,从而导致胃肠道的蠕动减慢,病人可表现为腹胀、厌食、恶心、呕吐。一般肾衰竭是不会引起腹泻,但有些治疗肾衰竭的药物,如尿毒清、肾衰宁等里面含有大黄,大黄会导致病人出现腹泻。此外毒素在体内蓄积后,可能会改变肠道的微环境,从而导致肠道的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2023-08-01
  • 肾衰竭病人的饮食(视频)

    肾衰竭病人的饮食
    肾衰竭病人的饮食可以总结为五低一高,五低即为低盐、低脂、低蛋白、低钾、低磷,一高即为高维生素。具体如下: 1、低盐饮食是因为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水钠潴留、高血压现象,需限制钠盐摄入; 2、低脂饮食是因为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高脂血症现象,因此脂质摄入也需严格限制; 3、低蛋白饮食指提倡优质蛋白、低蛋白饮食,保持体内低尿素氮产出。同时需避免体内肌肉或正常的蛋白发生降解,维持较低的正氮平衡,此外需保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及其它正常蛋白代谢功能; 4、低钾饮食是因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属于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因素; 5、低磷饮食是因为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可出现钙磷代谢的紊乱,即高磷,低钙现象,因此建议患者低磷饮食,但需注意钙的补充; 6、高维生素饮食,尤其强调活性维生素D3的补充。肾功能衰竭后,维生素D3无法在肾脏进行羟基化的活性激活,因此需要补充活性维生素D3以拮抗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骨病。 肾衰患者应遵循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目的为延缓肾脏功能衰竭,提升生存期。临床上需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进行相应调整并定期复查。
    2023-08-01
  • 肾衰竭肾会变小吗(视频)

    肾衰竭肾会变小吗
    肾衰竭的病人肾脏可以变小。肾衰竭通常指的是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是慢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病人的肾脏体积会逐渐缩小,因为它的病理表现是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管的萎缩和肾间质的纤维化。纤维化的过程,又称为肾脏的硬化,这个过程会让病人出现肾脏体积的缩小。通常正常人肾脏的长径为12cm,宽径为6cm,厚度为3cm。随着肾衰竭的不断进展,病人的肾脏体积会逐渐缩小,甚至有的病人肾脏的体积已经缩小到原来的2/3,说明病人的肾脏硬化得较严重了。在这一时期除了肾脏体积的缩小以外,病人的肾功能也会有明显的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甚至降到以前的10%或者15%,肌酐水平可以升高到600μmoI/L、700μmoI/L,甚至2000μmoI/L,这是肾衰竭病人的特异性临床表现。
    2023-08-01
  • 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区别(视频)

    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区别
    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区别主要是分级系统的区别,具体分级如下:一、慢性肾脏病:主要根据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分为1-5期。1、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90mL/min时,如果有血尿,蛋白尿等症状,通常称为慢性肾脏病1期;2、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在60-90mL/min,这时还有肾脏病的其他表现,像血尿、蛋白尿等,称为慢性肾脏病2期;3、无论病人是否有肾病的表现,如血尿、蛋白尿等,只要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min,则可以称为慢性肾脏病3期;4、肾小球滤过率在15-30mL/min,称为慢性肾脏病4期;5、肾小球滤过率在15mL/min以下,称为慢性肾脏病5期。二、慢性肾衰竭:根据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行分期。1、肾小球滤过率在50-80mL/min时,一般称为代偿期;2、肾小球滤过率在50-20mL/min时,称为失代偿期;3、肾小球滤过率在10-20mL/min时,称为衰竭期;4、肾小球滤过率<10mL/min时,称为尿毒症期。
    2023-08-01
  • 急性肾衰竭怎么进行护理(视频)

    急性肾衰竭怎么进行护理
    急性肾衰竭是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一般<3个月出现急性恶化。急性肾衰竭有肾前性原因、肾性原因以及肾后性原因,除采用药物以及血液透析治疗外,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刻注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控制水分摄入:患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丧失排出毒素和水分的功能,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状态,水分在体内聚积造成浮肿,这时要控制水分的摄入,如果此时患者摄入水分过多,可能加重浮肿,不利于疾病治疗;2、控制盐分摄入:摄入过多盐分可能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或者导致高血压难以控制,这时控制盐分摄入,对疾病的治疗有益;3、控制外源性蛋白质摄入:血中肌酐来源于蛋白质代谢,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包括鸡肉、鱼肉、鸭肉、牛肉、羊肉、牛奶和鸡蛋,植物蛋白包括各种豆类食品等,减少蛋白摄入可以减少肌酐来源,有利于疾病治疗;4、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烟、戒酒。
    2023-08-01
  • 双肾衰竭怎么引起的(视频)

    双肾衰竭怎么引起的
    双肾衰竭的原因,具体如下:一、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为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损害,而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情况,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包括,1、肾前性原因,包括血压降低、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药物因素,可以通过提升血压、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停用嫌疑药物等改善。2、肾性原因,通常可以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3、肾后性原因,主要见于肾后性梗阻,如结石、痉挛、狭窄等;二、慢性肾功能不全:通常见于原发性肾脏病、肾炎或者继发性肾脏损害。
    2023-08-01
  • 慢性肾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视频)

    慢性肾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以出现恶心、纳差、厌食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贫血、水肿、心衰,有时可以合并高钾血症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或钙、磷代谢紊乱,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肾脏的代偿功能比较强大,肌酐水平升高提示肾脏功能受损超过50%,因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没有最早出现的症状,有慢性肾脏基础病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定期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评估目前肾功能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治疗措施。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药物潴留,胰岛素排出体外的时间延长,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甚至出现低血糖。因此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要定期复查,早期发现并发症。
    2023-08-01
  • 肾衰竭会导致拉肚子吗(视频)

    肾衰竭会导致拉肚子吗
    肾衰竭通常不会导致拉肚子,但是拉肚子可以加重肾脏的损伤。肾衰竭是水和毒素在体内蓄积导致的各种情况,可以出现水肿、高血压以及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尤其在早上刷牙或者吃早餐时,恶心、呕吐会很明显。除此之外,还会出现贫血、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心功能不全的症状,甚至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因此肾衰竭通常不会导致拉肚子。肾衰竭会对胃肠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肾衰竭的病人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和不洁净的食物,避免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拉肚子时会排出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容易造成肾脏灌注不足和电解质紊乱,从而在慢性肾衰竭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肾损伤,甚至有的病人会直接发展到尿毒症。
    2023-08-01
  • 肾衰竭会死吗(视频)

    肾衰竭会死吗
    肾衰竭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肾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1、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短期迅速下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导致水钠潴留、心衰。因为血中毒素水平蓄积,出现消化道症状,由于无尿或者少尿,病人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对心脏有抑制作用,所以出现高钾血症,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如果出现严重的心衰,不给予积极治疗,也可以出现心血管的意外事件;2、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基础病的影响下,肾功能逐渐减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可出现消化道症状、贫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比如代谢性酸中毒。也可以出现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进入到尿毒症期,不给予及时治疗,病人容易发生各种心脑血管意外。慢性肾衰竭早期可以给予慢性肾脏病的一体化治疗,目的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尽可能延长进入到尿毒症的时间。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