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

  • 肾功能衰竭的人不透析会死亡吗(视频)

    肾功能衰竭的人不透析会死亡吗
    肾功能衰竭患者不进行透析可能会死亡。多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最终可导致肾单位或肾功能不可逆丧失,并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累。当人体需求和肾脏排泄严重失衡时,可以危及患者生命甚至死亡。所以对于肾衰竭的患者,一旦达到了这些阶段要注意保护肾脏。 如果患者发展到了慢性肾脏病4期,经体表面积校正,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时,应该早期到肾内科进行专科随访,密切监测,适当选择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建立血管通路。所以对于尿毒症患者,建议患者避免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再进行透析治疗。
    2023-08-01
  • 肌酐700需要透析吗(视频)

    肌酐700需要透析吗
    若患者肌酐达到700μmol/L,且已经出现尿量减少、反复心衰、肺水肿等情况,建议尽早做透析。如果肌酐700μmol/L,但患者尿量正常,也没有任何不舒服反应,比如未出现水肿、高钾血症、恶心、呕吐等,则可以适当延长透析时间。如果肌酐700μmol/L,患者有慢性肾衰竭等原发病,且经评估后没有逆转可能,则应提前做好透析准备。 慢性肾衰患者除了要进行降毒素、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一体化治疗外,医生还要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更适合做哪项透析。如果患者更适合做腹膜透析,则应积极提前评估患者尿量、一般状况,再告诉患者做腹透以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无菌操作观念等。如果患者更适合做血透,肌酐在700μmol/L的指标,应提前做好通路准备,比如动静脉内瘘。实际在临床上,虽然患者肌酐值是400-500μmol/L,但属于慢性肾衰竭,要提前开始做动静脉内瘘手术,以免肌酐值升高,或者病人出现不舒服症状及合并症。如果通路已经成熟,可直接开始透析。
    2023-08-01
  • 尿毒症是怎么引起来的(视频)

    尿毒症是怎么引起来的
    引起尿毒症的原因很多,尿毒症就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所有肾病的最终发展都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肾病,患糖尿病时间久了之后会累及到肾脏,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会逐渐影响到肾脏功能,出现肾功能失常,比如肾衰竭,使患者慢慢出现尿毒症。 高血压会影响肾小球动脉,使肾脏动脉硬化,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出现肾脏的逐渐萎缩,血肌酐逐渐升高,出现衰竭的症状,终末期会变成了尿毒症。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有很多种,包括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间质性疾病或慢性间质性肾炎在没有控制好的情况下,长年累月的发展最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之后患者会出现尿毒症。其他的梗阻性的原因有很多,男性有前列腺增生、腹腔肿瘤压迫肾脏输尿管、恶性肿瘤直接侵犯肾脏,这些患者都可以出现尿毒症。 肾脏血管性疾病,比如肾脏动脉狭窄也会引起肾脏缺血,最后患者会出现肾脏纤维化,逐渐萎缩,肾脏功能会逐渐丧失,最终结局也是尿毒症。 所以引起尿毒症的原因有很多,不单是肾脏的疾病,还有其他系统的疾病。高血压是心内科疾病,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疾病,呼吸科疾病比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免疫系统性的疾病狼疮性肾炎最终也会影响到肾脏,伴随着肌酐逐渐的升高,没有控制好都会出现尿毒症。 目前抗生素使用的比例比较高,滥用率比较高,长期累月的使用之后也容易引起肾脏的功能出现问题。抗生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引起肾脏间质的损害,比如庆大霉素等药物都基本上已经被淘汰,因为肾毒性太大。 所以尿毒症的形成源于对于日常疾病的认识和控制,患者要避免尿毒症的发生,任何疾病都应该规范治疗,而不应该自行治疗,或者去诊所随便用药治疗。患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疾病要认识深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自行购买药物的人最好认真阅读说明书,有些药物的确对肾脏有损害而往往并没有注意,觉得药物剂量太小直接加剂量都可能出现尿毒症。
    2023-08-01
  •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措施(视频)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措施
    慢性肾衰竭患者饮食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蛋白饮食:根据病人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如果病人肾小球滤过率在90ml/分以上,通常对于蛋白摄入没有要求。如果病人肾小球滤过率在60-90ml/分,蛋白质摄入要求降到0.8g每公斤体重每天,不算是低蛋白饮食,仅是限制蛋白饮食。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分时,要求蛋白质摄入降到0.6g每公斤体重每天。如果病人肾小球滤过率降到30ml/分以下时,蛋白质摄入要降到0.4g每公斤体重每天;2、优质蛋白饮食:包括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3、低磷、低钾饮食:随着病人肾功能进展,病人排钾、排磷能力减弱,所以要求病人吃的食物里面含钾量不能过高,含磷量不能过高。
    2023-08-01
  • 尿酸高会不会引起尿毒症和肾衰竭(视频)

    尿酸高会不会引起尿毒症和肾衰竭
    尿酸高不一定会引起尿毒症和肾衰竭,但是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生,尿酸盐会在关节或者肾脏内沉积,进而出现痛风和痛风性肾病。如果痛风性肾病持续不缓解,通常会出现肾功能损伤、血肌酐升高,从而可以引起肾衰竭。如果随着肾功能持续恶化,甚至部分患者会引起尿毒症。对于高尿酸患者而言,应该积极控制尿酸,包括饮食指导等。如果持续存在高尿酸,还应该积极到相应科室就诊,口服降尿酸药物,积极控制尿酸。对于痛风发作、痛风性肾病和痛风性关节炎的预防和发生均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甚至减少肾衰竭和尿毒症的发生。如果出现肾衰竭和尿毒症,应积极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密切随访,监测肾功能变化趋势,了解病情发展。
    2023-08-01
  • 肾小球肾炎预后(视频)

    肾小球肾炎预后
    肾炎的预后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预后是不相同的。为什么在临床上遇到病人有蛋白尿有血尿,往往医生都会建议他做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肾脏疾病有一个特点,即临床表现和其类型并非完全的对等关系。可能临床表现非常轻微,但肾穿刺活检后肾脏病类型确实非常重;或者临床表现很重,反而肾脏病类型很轻,比如说微小病变这一类的。病人可能会有非常严重的水肿,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但是它的肾脏病理类型非常轻。病理类型决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一般微小病变和轻度系膜增生这类疾病,预后相对好一些。而重度的系膜增生以及局灶阶段性硬化会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进展到慢性肾衰竭,甚至尿毒症阶段。膜性肾病一般好发于老年人,1/3左右的病人病情是难以控制的,也会逐渐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2023-08-01
  • 单纯性肾盂肾炎如何治疗(视频)

    单纯性肾盂肾炎如何治疗
    单纯性肾盂肾炎治疗如下: 1、单纯急性肾盂肾炎,发病人群主要是育龄期女性,患者存在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易感因素,如泌尿系结石或畸形导致尿液反流,经过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2、单纯的慢性肾盂肾炎,需寻找有无反复发作的尿流不畅的易感因素,如果易感因素可去除,则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导致尿流不畅的易感因素无法排除,则治疗较难;后期患者如果反复治疗效果较差,且持续尿培养里尿细菌呈阳性,部分病人会转为慢性肾衰竭。
    2023-08-01
  • 慢性肾炎患者饮食(视频)

    慢性肾炎患者饮食
    临床观察引起饮食调控对于慢性肾炎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慢性肾炎要及时给予饮食调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盐和水的调控,慢性肾炎的水肿和高血压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以3-5g为宜,水肿又伴有少尿的患者还要限制水的摄入; 2、注意蛋白质摄入的调控,以每公斤体重1g的蛋白质摄入为主,有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短时间使用公斤体重1.2-1.3g的高蛋白饮食以增加蛋白摄入提高免疫力。进入了慢性肾衰竭期就要严格控制蛋白摄入量,以每公斤体重0.6-0.8g为宜。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病机与脾肾亏虚有关,建议患者要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以免损伤脾胃,在慢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还可以配合中医食疗,比如薏仁、赤小豆粥利水消肿,也可以以山药枸杞粥来达到益肾固精的作用。饮食调控对于慢性肾炎的调治非常重要,在慢性肾炎的不同时期要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饮食指导。
    2023-08-01
  • 慢性肾衰竭饮食注意事项(视频)

    慢性肾衰竭饮食注意事项
    慢性肾衰竭主要饮食注意事项是低蛋白饮食,但低蛋白饮食要求每公斤体重0.6g左右蛋白摄入量,主要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饮食摄入要根据病人肾功能情况和病人自身营养状况,决定具体摄入量。目前饮食没办法做到精细化,所以具体情况要粗略估算,根据病人包括体重BMI指数,还有抽血检查肾功能情况,抽血检查钙离子、磷离子、血清白蛋白。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制定科学饮食方案,这样对延缓病人肾功能进展很有裨益。 另外,很多肾衰病人认为不应吃水果,其实要分别进行判断,如果病人本身有小便,尿量较多,这时可适当进食水果,水果里富含多种维生素,也有延缓肾衰作用。但如果病人本身尿量少,进食水果时要适当注意,因为水果特别是蕉类、橙子、橘子、柑橘,含钾较高,如果尿量少,又吃富含钾离子水果,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出现危险情况。饮食要根据病人不同,进行适当具体指导,是最佳方案。
    2023-08-01
  • 肾功能衰竭能喝酒吗(视频)

    肾功能衰竭能喝酒吗
    肾衰竭主要是影响肾脏排泄功能,毒素主要通过肝脏、肾脏排泄。饮酒会影响排泄功能,加重肾脏负担,加快肾衰竭进程,所以禁止喝酒。 肾衰竭时也要控制饮食,需要减少摄入含钾高的饮食,应低蛋白饮食,少吃粮食还有豆制品,可以适当食用蛋、奶、肉,要求蛋白质摄入0.6-0.8g/kg,有利于肾脏衰竭恢复以及延缓衰竭程度。所以肾功能衰竭要控制饮食,不能喝酒,少吃含钾高、血尿酸高的食物。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