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 什么是眩晕综合征(视频)

    什么是眩晕综合征
    眩晕综合征是由前庭神经病变所引起,患者对空间关系的定位感觉障碍或者平衡感觉障碍。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患者闭目即停止,重度眩晕患者感觉如坐车、坐船,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出现肢体偏斜、倾倒等症状。眩晕综合征大致分为三种: 1、前庭性眩晕:发病很突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表现为旋转感,常常会伴有而耳蜗不适的症状,但是没有意识障碍,比如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等; 2、前庭中枢性眩晕: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障碍、脑膜炎、脑瘤等;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如患者在起床的时候发生头位改变就会导致眩晕。
    2023-08-01
  • 眩晕症是怎样引起的(视频)

    眩晕症是怎样引起的
    引起眩晕症的病因很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耳源性的眩晕症。比如BPPV就是位置性眩晕,也叫耳石症,它是由于内耳的耳石离开正常位置,造成的眩晕,患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等于体位变化的眩晕,即患者体位变化时出现眩晕,比如躺下、起来或者翻身过程中出现眩晕,眩晕的时间持续很短,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患者可以很快缓解。这样的患者可以建议他去耳鼻喉科做前庭功能的检查,如果确实是耳石症,可以进行手法复位。当然,如果是老年人出现这种眩晕症,要排除急性后循环的梗死或者后循环缺血造成的眩晕。这些眩晕可能累及脑干或者小脑部位,造成眩晕,这种属于是中枢性眩晕。对于这类患者要提高警惕,要积极进行病因的筛查。当然还有些眩晕,也是非常常见的,如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这些都要去相应的科室进行检查。此外,全身性疾病也可以造成眩晕,如急性血压增高或者血压降低或者严重贫血,也会造成眩晕。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如何预防复发(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如何预防复发
    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脱落的耳石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流动。良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较多,如年龄、性别、偏头痛、头部外伤等因素。良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突然,症状发生常与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平时要注意避免快速起身,患者坐下的时候也要缓慢。对于患者而言,可在发作之后做一些颈部锻炼,在前庭功能习服训练后,能够减轻眩晕发作的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达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目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后的患者,注意在复位后24-48小时以内禁止高空作业、开车等、避免剧烈运动。复位后3天内最好不要平卧,睡眠时可以侧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枕头。对于老年患者独自活动时要注意防止跌倒,复位后避免头部的剧烈运动,头部过伸、过仰,防止耳石再次脱落。有的患者合并有焦虑、抑郁、失眠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可减少良性位置性眩晕复发。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
    良性位置性眩晕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特发性,其实也称为原发性,即没有任何的原因,占眩晕总数的50%-97%;另外为继发性占发病的一半甚至是更少,比如头部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中耳内耳手术后应用耳毒性的药物等,均可出现良性位置性眩晕。 所以患有上述疾病后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需要考虑可能是良性位置性眩晕,需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证实并给予相应治疗。 常见症状是在某个特定的体位变化时,突然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患者感到天旋地转,不能控制身体方向,也不敢睁眼,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多次反复发作后,患者有对特定体位的恐惧感。如果眩晕发作时是在直立体位,易发生跌倒。老年人有合并骨折及硬膜下出血、脑出血的风险。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自愈吗(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自愈吗
    良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出现耳石脱落引起,通常临床症状可以出现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眼震实验检查是阳性可以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此病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有自愈倾向,轻微良性位置性眩晕也是可以自愈,患者可借助自身免疫力及自身体位恢复,达到治愈目的。如果发作症状较轻、发作的次数较少,可以单纯通过手法复位进行完全治愈;但是部分患者症状重,发作次数多,且每次发作后伴有持续的头昏不适及消化道症状,则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和抗晕药物,必要时可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比较严重的或者反复发作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不能自愈的,需要通过手法复位来治疗。有的人是通过多次手法复位,大部分人通过药物治疗无效,平时也是需要尽量注意预防,避免熬夜、劳累等,可减少疾病复发。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方法(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方法
    如果平时身体健康的年轻患者出现特定体位变化时短暂眩晕发作,没有其它伴随症状和体征,通过问诊后基本排除其它疾病,可以用变位诱发试验明确诊断。如果具有心脑血管及其它症状体征的老年人,也要考虑继发性因素,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排除。常用的检查如下: 第一、前庭功能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冷热水试验、凝视性眼震、视动、旋转试验,及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第二、听力学检查,包括有纯音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等; 第三、影像学检查,包含有颞骨高分辨率的CT含内听道桥小脑角的磁共振; 第四、平衡功能检查; 第五、病因学检查;另外还有实验室检查。 如果要进行上述检查,排除其它诊断后,对于高度怀疑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可行变位诱发试验。此项检查需注意患者有无严重颈椎、腰椎病变,避免变位检查过程中神经损伤。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怎么治(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怎么治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首先要判断产生良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可能是半规管结石或管内结石受累半规管,根据不同的受累半规管采取不同治疗方案。首先通过手法也就是诱发试验,判断到底是左侧还是右侧半规管受累,外侧半规管还是后侧的半规管受累,另外是前侧的半规管还是混合性的半规管受累;再通过诱发试验进行相应手法部位进行复位治疗。复位后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会有较快的缓解,如果发作症状较轻,发作次数较少,可以单纯通过手法复位进行完全治愈。部分患者症状重、发作次数多,且每次发作后伴有持续的头昏不适及消化道症状,则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和抗晕药物,必要时可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以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半规管阻塞术、单孔神经前庭神经切断术等,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避免发生危险。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平时应注意什么(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平时应注意什么
    轻症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后可以痊愈,不涉及护理问题,但是要叮嘱患者复位以后24-48小时不要向患侧翻身,而且不要做剧烈颠簸性质的运动,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重症良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比较严重,反复发作的这类患者比较少,一般也就占到30%左右,发作原因较多,但有可能是复位不到位或混合性因素导致,需要住院治疗。其护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证正常饮食,一般提倡吃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果呕吐比较严重要用止吐药物; 第二、不能长期卧床,因为长期卧床会延长耳石患者的康复的时间,建议在家人的帮助下尽早下床进行前庭康复的训练; 第三、良性位置性眩晕会引起焦虑、失眠,医生可以给予安神的药物,让患者得到比较好的休息,这样就可以促进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康复。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 1、看病史,包括有没有头部外伤史,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发热,另外有没有坐飞机,以及过山车乘坐史; 2、注意临床症状特点,如果初期存在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症状,没有与特定体位相关的短暂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则可以排除良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根据其临床其它伴随症状和体征,考虑其它疾病,需要结合各项辅助检查判断,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前庭功能的检查包括有自发性眼震、冷热水试验、凝视性眼震、视动、旋转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第二、听力学检查,包括的有纯音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等; 第三、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CT,含内听道桥小脑角的磁共振; 第四、平衡功能检查; 第五、病因学检查,另外还包含试验室检查; 第六、如果高度怀疑良性位置性眩晕,则可行诱发试验,包括后躺位试验、翻滚试验等。
    2023-08-01
  •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诱因(视频)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诱因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各种年龄段均可出现,俗称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体位时突然诱发的短暂眩晕。患者可感到视物旋转,常伴有眼球的震颤和自主神经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倾倒、振动幻觉等。每次发作时间比较短,可反复发作,症状持续数秒钟至1分钟,之后可自行缓解。 有些患者反复发作后可伴有持续的头晕、头昏不适等感觉。常见诱发因素有劳累、受凉、睡眠不足、老年退行性改变,有些疾病如头部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及中耳内耳手术后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均可以出现良性位置性眩晕。典型发作体位是躺下或坐起的过程中,弯腰或抬头向上看时以及卧位后左右翻身时,快速突然的体位变动时容易诱发。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