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 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视频)

    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
    双相障碍的治疗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总而言之,双相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以长期全病程的药物治疗为主。首先进行急性期症状控制,之后宜给予维持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双相障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双相障碍的发作类型而定。即双相Ⅰ型、双相Ⅱ型、混合发作等选择的药物都是不同的。双相Ⅰ型表现有躁狂发作,双相Ⅱ型主要是轻躁狂发作,或者是间或出现抑郁发作。混合发作是指同时存在躁狂和抑郁症状,精神障碍的治疗应个体化治疗。即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类: 1、情绪稳定剂:以维持情绪稳定性为主,以控制躁狂症状,同时对抑郁发作又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最典型的药物是锂盐; 2、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3、物理治疗:在控制躁狂急性期症状的时候,如果出现极端的情况,如行为症状兴奋、冲动、自伤自杀行为时,可通过改良的电休克治疗,尽快控制症状; 4、抗抑郁药:在双相障碍中有抑郁发作时,抗抑郁药是否需要应用,应选用哪一种,目前在临床上还存在一定争议。 本病在急性期症状控制住之后,维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维持治疗的持续时间,目前都是按专家共识执行。维持治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稳定。而维持好稳定的精神状态,对于本病的预防复发、保证患者的社会功能都有用。
    2023-08-03
  • 心理测试抑郁症准确吗(视频)

    心理测试抑郁症准确吗
    实际上心理测评是精神科诊断用到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精神科疾病诊断主要是根据医生临床经验、问诊技巧、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等。即可根据详尽病史,再加上详细现症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及临床诊断标准以明确疾病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心理测查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方式,但不能完全替代医生检查。目前量表测评包括自评量表、他评量表,即医生给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量表、蒙哥马利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等,以上都是程度评定量表,并不是诊断量表,不是在填写量表之后,就能诊断出抑郁症。这类量表只是评定情绪症状严重程度,而要进行诊断,临床会用到《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诊断体系中的定式访谈,与诊断相关,但都是临床辅助的手段,不能代替医生的诊疗过程。
    2023-08-03
  • 抑郁症为什么要检查脑电波(视频)

    抑郁症为什么要检查脑电波
    不仅仅是抑郁障碍,很多精神科的疾病,都会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生化、B超、脑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脑电图等。因为精神科的疾病诊断,主要是依靠详细的病史、精神科的现症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再依据诊断标准最后作出判断。在判断过程中,要排除掉躯体疾病,这是精神疾病诊断的重要排除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有病程标准、症状标准、严重程度的标准、排除标准。所以先要排除因躯体疾病造成的伴随精神症状,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功能性疾病。其次,当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同时,会表现有一定的躯体疾病。故在药物选择方面应尤其慎重。在用药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患者的心脏基础、脑科基础、肝肾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当患有多种躯体疾病的时候,要服用很多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同时要考虑到整体的身体机能。即在精神科药物使用之后,是否会对躯体疾病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是否会和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故要做相关的检查。
    2023-08-03
  • 情感性精神障碍好发年龄(视频)

    情感性精神障碍好发年龄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在成人早期发病,一般早于抑郁障碍的发病年龄。调查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平均发病年龄是18岁,双相情感障碍Ⅱ型稍晚,平均为22岁,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是15-19岁。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调查中,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发病年龄是28岁,双相情感障Ⅱ型发病年龄碍是29岁,明显早于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即35岁。纵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少数患者更早或更晚发病。
    2023-08-03
  • 双相情感障碍遗传率98%吗(视频)

    双相情感障碍遗传率98%吗
    双相情感障碍遗传率较高,比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遗传率高,但遗传率98%是误区,并未达到98%。遗传性疾病包括双生子和寄养子,其中双生子包括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就是受精卵分裂成两个,分别形成两个胚胎,如两个兄弟姐妹基因一致。实际上即使患者基因一致,也只有50%-75%的可能同时患有双相障碍疾病,所以基因并不能100%解释该疾病,这一疾病也不可能100%遗传。 因环境对双相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在寄养子研究中可看到两者差异,所以双相障碍遗传率高不能结婚,也是个误区,无论是精神卫生法,还是民法的婚姻章,都没有此类条文。
    2023-08-03
  •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视频)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同属情感障碍谱系,但双相情感障碍命名相对迟,在80年代末才命名,且两大类疾病特点也不一样,具体区别如下: 1、抑郁障碍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基本上是1:2,而双相障碍1型患者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1; 2、从发病年龄而言,抑郁障碍发病年龄相对靠后,比如25岁,甚至更靠后,而双相障碍发病年龄相对较早,75%双相障碍患者会在15-19岁发病,所以两种疾病临床特征不一样; 3、对于患者而言,社会功能损伤跟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比如重度抑郁患者在发作时与双相障碍相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无论是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严重程度类似。但对于双相障碍而言,患者出现自杀的频率比抑郁障碍要高,且自杀是由于病情不稳定、情绪冲动导致,所以自杀成功率相对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成功率相对高,因此类患者是在深思熟虑后采取极端措施自杀,不给自己和家属留后路。 总之,不论是抑郁障碍还是双相障碍,都值得重视,要更好关注和关爱患者。
    2023-08-03
  • 双相情感障碍需要终身服药吗(视频)

    双相情感障碍需要终身服药吗
    绝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平均每个患者终身会发九次病,每次病期大概是半年。为控制好病情,防止复发很重要。服药治疗是基础治疗之一,在国家诊疗规范中,首次发作与第二次、第三次发作规定都不一样。 对于首次发作患者而言,首先是急性期治疗,大概6-8周后患者临床痊愈,包括抑郁症状、躁狂症状全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能从事原有工作,人际交流恢复。此后,患者便可进入第二期,即巩固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剂量与急性期治疗剂量相比略有减少,整个过程相对较长。当巩固期结束之后,患者就可进入维持期治疗,治疗剂量也会明显下降,往往只需晚上服用一次药。 通常第一次发作患者,经过2-3年治疗后可以停药,但第二次发作则服药时间要求更长,三次及以上发作患者就需要长期服药。从临床实践中看,如果患者一直坚持吃药8年,且没有复发情况,则复发概率非常小。
    2023-08-03
  • 双相障碍测试的方法(视频)

    双相障碍测试的方法
    双相障碍测试方法即评估,患者应该到医院与精神科、心理科临床医生进行会诊、进行心理问卷评估,即心理测试。心理问卷评估常用方法比如心境障碍问卷,即MDQ,其包含13个条目。13个条目都是评价双相有关症状,比如有兴奋症状,也有抑郁症状表现,进行等级评定。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评定结果,最后计算患者量表划界分一般是在7分左右,超过划界分代表问卷是阳性,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心境障碍状态。 临床上另外一种常用躁狂症状问卷是轻躁狂症状清单,即HCL32,该量表存在32个条目,用于评价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有关进行筛查。对于超过划界分的患者需要评估存在双相或单相障碍。经过临床医生问诊,病史采集,加上心理评估等,可以确定双相障碍临床诊断依据。 此外,有关双相障碍心理评估还存在许多量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一般不提倡在网上进行评估,患者还是需要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面对面方式进行评估才较为可靠。
    2023-08-03
  • 空心病的形成原因(视频)

    空心病的形成原因
    目前精神科的诊断中,尚无空心病的诊断、名称。但是现在多数医生、心理老师或者大众对空心病感兴趣。因为其反映一类现象,即某些人无论是大学生、小学生,以及其它成年人处于生活没意思、无聊、消极、被动状态。而这种状态同时反映出其价值观念、世界观,通常患者较为消极和被动。有这类体验的人群中有正常人,也有的存在心理疾病,比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其它心理问题。此时则需要患者存在相应表现之后,及时就医、诊断。 空心病反映出来的是人格特点,即在普遍的认知方式上、行为模式上是消极和被动,倾向于无聊、没意思的特点。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通常是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往往存在此症状。因为过度保护下,其衣食无忧,有些家长宁可委屈自己也会满足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会缺乏追求。同时在应试教育下,其兴趣爱好更多的是被培养到学习、考试上,而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其对学业缺乏兴趣、目标之后,生活就会陷入一种无聊的状态。因为其它的社会功能没有发展,其不懂得责任、感恩,不懂得更好的人际交往等。 独生子女家中孩子较少,父母过多保护孩子,同时又过多的控制孩子,不尊重其愿望、创造力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逐渐失去创造性,失去为自己学习,为团队、家庭、社会有所担当的一种意识和责任。以至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整个成长过程中相对被动,比如长大之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给其充足指导时,这时完全依赖自己,有时其会陷入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不知所措。内心中也激发不出一种强烈、向上的愿望,以至于在其生活中显得缺乏激情,较为灰暗,甚至对未来没有希望。
    2023-08-03
  • 抑郁症遗传几率有多大(视频)

    抑郁症遗传几率有多大
    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中,生物学因素是其中之一,可涉及到遗传风险。抑郁症在遗传学角度上还没有完全被解释清楚,但是与遗传是有一定关系的。 心境障碍分几类疾病,其中大的疾病包括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的遗传度更高,可达到85%,抑郁障碍是40%。遗传度实际上是指遗传因素在疾病的致病过程中所起的贡献值。 故通过该数据,可认为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可直接反映在亲属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可能高出10-30倍。尤其是在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患病的几率可能在15%左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