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音频)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讲解医师:张丽芬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病科
    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比如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它有副作用小,疗效比较好,安全性好这些优势。另外中医会依照传统的临床上应用就是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剂。湿热内蕴型,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像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目前临床中医常常分为以下三个证型,像脾肾气虚型是以程氏萆薢分清饮为代表方剂。还有热毒克阴型,临床上以银翘散为代表方剂,中成药也有很多,如肾炎康复片、黄葵胶囊、肾康宁胶囊、百令胶囊和金水宝胶囊等等。如果慢性肾炎已经影响到肾功能受损,还有疗效比较肯定的有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肾衰宁胶囊等等,这些疗效也是非常好的。
  • 什么是慢性肾炎(音频)

    什么是慢性肾炎
    讲解医师:张丽芬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病科
    慢性肾炎是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起病比较缓慢,病程比较长,一般病程是大于3个月以上。患者以蛋白尿、血尿和水肿、高血压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它属于肾小球疾病的病变,慢性肾炎在临床上会逐渐进展,随着病程的进展和逐渐加重,会缓慢的进入终末期肾病。像慢性肾炎在临床症状上,病人常常有腰痛、乏力、间断的水肿这些临床表现,也可以伴有肾功能的损伤。所以慢性肾炎在临床上还是需要及时的治疗的,如果不做及时的治疗,可能也会进展比较快,患者因为慢性肾炎的症状,也会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 蛋白尿能治好吗(音频)

    蛋白尿能治好吗
    讲解医师:张丽芬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病科
    蛋白尿能不能治好还是主要看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生理性的蛋白尿,就是没有肾脏器质性的病变,不用治疗也会好。但如果是病理性的蛋白尿,就要针对病因治疗,或者是看病因的预后情况是怎么样。比如常见的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造成的蛋白尿,随着尿路感染的控制和慢性肾盂肾炎的治愈,蛋白尿也会消失,这个蛋白尿相对来说就是能治好的,而且也是比较容易治好的。像比较严重的肾脏疾病,如一些原发性的慢性肾病,继发性的肾脏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伤,还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像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造成的肾炎,这些病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治好,但是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病人会有长期的蛋白尿的临床表现,个别病人还会在病程发展中严重引起肾损伤,最终会导致肾功能不全。所以蛋白尿的能不能治好,还是跟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有密切关系的。
  • 蛋白尿怎么治疗(音频)

    蛋白尿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张丽芬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病科
    关于蛋白尿的治疗有以下两个方面:第 一个,如果患者是生理性的蛋白尿,表现的特点主要是有一过性,没有肾脏的器质性病变,常常在发热和运动以后会出现,像这种蛋白尿,往往随着患者不发热不运动了,就会自然消失,这一类的生理性的蛋白尿目前是不需要治疗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病理性的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的特点常常是临床持续性,患者不会因为什么情况出现蛋白尿的消失,什么时候查尿里边都会有。 第三个,伴有肾脏的器质性的损伤,像这一类蛋白尿是需要治疗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要讲究对因论治,要看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原发性的肾小球肾病造成的蛋白尿,就要治疗原发性的肾病,如现在临床常用的西药,像ACEI、ARB类的,也就是血管转换酶紧张素抑制剂和血管紧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这两种药物。 另外像一些严重的,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类的,细胞毒类的,比如常用的强的松,雷公藤多甙,这些都是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引起的蛋白尿。继发性原因造成的蛋白尿,像长期的糖尿病的原因引起的蛋白尿,还有高血压肾损伤引起的蛋白尿,包括高尿酸血症也会引起蛋白尿。 这些继发性因素造成的肾脏的蛋白尿,还是要治疗它的原发病因,如果是糖尿病,就要积极的控制血糖了,高血压就要积极的降压,尽量把血糖血压控制到合理的范围。还有高尿酸血症,就要用药物或者患者的饮食控制,来控制血尿酸的生成。 还有像中医治疗蛋白尿的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针对患者的体质,结合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来辨别患者属于什么证型,常用的临床证型的,像脾肾气虚型、湿热瘀滞型还有血瘀型,脾肾气虚当然用的方剂就是以补中益气汤和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像湿热型的蛋白尿。 当然就是以程氏萆薢分清饮为代表方,像血瘀证还是以桃红四物汤。另外可以加一些虫类药来积极治疗蛋白尿。另外中成药,现在治疗蛋白尿也非常多,常用的有肾炎康复片、黄葵胶囊、肾康宁胶囊,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都是控制慢性肾病蛋白尿的非常好的药物。
  • 新生儿拉稀如何治疗(音频)

    新生儿拉稀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新生儿拉稀首先要预防脱水,因为新生儿的体表面积大,生理需要量较多,消化道的水周转快,腹泻时大便的异常损失量也相对较多。所以要看宝宝前囟有没有凹陷,眼睛哭的时候有没有泪水,体重有没有下降,小便量多不多,看看有没有脱水的症状。假如脱水了就要治疗脱水,一般轻度可以用口服补液盐,重度就要静脉输液。另外就是合理的用药,抗生素相关性的腹泻首先要停止应用的相关的抗生素,有真菌感染,要加上抗真菌的药;另外就是调节胃肠道菌群;感染性腹泻就要控制感染;真菌性腹泻应该停用抗生素,给予制霉菌素,给予胃肠道调节剂调节菌群,给予胃肠黏膜保护剂。还有一种和大孩子不一样,就是新生儿不能继续饮食,常常需要先禁食8-12个小时,禁食的时间不应该太长,以免影响营养。禁食的目的在于使胃肠道有适当的休息,利于恢复消化功能,然后才开始喂奶。
  • 孩子一直咳嗽怎么办(音频)

    孩子一直咳嗽怎么办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宝宝一直咳嗽的治疗,还是要取决于孩子咳嗽的原因。假如孩子咳嗽是由感染引起来的,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假如是由细菌所导致的气道感染,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引起来的感染,如普通感冒,就不能使用抗生素治疗。大部分的病毒感染都是没有特效药治疗的,但是流感病毒感染可以使用奥司他韦治疗,不过也需要在感染的早期使用;如果咳嗽是有哮喘发作引起来的,可采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通常是需要由儿童雾化吸入到肺部;如果是由异物卡入到孩子的气道引起来的咳嗽,医生可以实施支气管镜检查,寻找和清除异物。很多的咳嗽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所以儿科医生通常不会给孩子开中枢镇咳的药物,这些药物通常没有很好的效果。
  • 孩子多动症怎么判断(音频)

    孩子多动症怎么判断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假如孩子出现了注意缺陷的症状,如在学习工作或者其他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还容易出现粗心所导致的错误。在学习、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有多动、冲动的症状,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者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者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一般在7岁或7岁前出现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某些症状造成的危害至少在两种场合(例如学校和家里)都会出现。排除精神发育迟缓、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精神分裂、躁狂发作和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等,符合上面的标准就可以诊断为多动症。
  • 儿童多动症最佳治疗(音频)

    儿童多动症最佳治疗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儿童多动症的最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是针对患儿的不同发育时期,采用多学科、长期多模式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帮助患儿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岁以下的儿童以行为治疗为主,尽量不用药物治疗,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患儿的自信心。药物治疗包括盐酸哌甲酯,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是中枢兴奋药,适用于大于6岁的儿童,6岁以下儿童禁用,哌甲酯分为短效长效两种制剂。托莫西汀是非中枢兴奋性药物,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也是多动症推荐使用的主要药物,适用于大于6岁患儿童。还包括非药物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和定量脑电图生物反馈疗法。
  • 一个月的宝宝咳嗽怎么办(音频)

    一个月的宝宝咳嗽怎么办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1个月的宝宝咳嗽要观察宝宝的伴随症状,比如有没有发热,吃奶吃的好不好,有没有呕吐,有没有拉肚子等基本情况。假如宝宝仅仅是偶尔咳嗽一下,别的一般情况都还好,睡觉也能睡得安稳,也不影响吃奶,这样的情况可以暂时给宝宝吃艾畅,让宝宝多休息,再观察一下。假如宝宝出现了发热,吃奶吃得也不好,影响睡眠,精神也不好,这样就需要马上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来治疗。一般来说到医院会拍胸片,查血常规,看看孩子有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血象高不高。假如出现了血象增高,有感染的体征,医生一般会让宝宝住院,通常要用抗生素。假如片子拍出来有肺炎的表现,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至少是7天的疗程。
  • 宝宝睡觉流汗头发湿是什么原因(音频)

    宝宝睡觉流汗头发湿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张丽亚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宝宝睡觉的时候出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理性的原因,一个是病理性的原因。一般来说,大部分宝宝晚上的时候出汗都是属于生理性的,一般小孩子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没有其他疾病引起。因为小孩子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刺激比较敏感,所以稍微加一点刺激或者兴奋,就很容易出汗,如衣被过厚、哭闹、活动、气温过高、进食紧张、恐惧等都很容易引起多汗。如果这些外因性改变了,就可以避免多汗。还有一种就是病理性的原因,比如营养缺乏或者代谢性的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维生素C缺乏症,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休克、肺炎、结核病,还有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