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分型(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分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一般分型,可以分为五型:孤立型、多发型、弥漫型、髓外型和白血病型。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可以分为七型:IgG型最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角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IgM型少见,易发生高脂血症或雷诺氏现象。轻链型占20%,其中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IgE型非常的罕见。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和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角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 骨髓瘤如何医治(音频)

    骨髓瘤如何医治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一般情况下,没有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对高危的无症状的骨髓瘤患者,80%可在2年内转化为多发性骨髓瘤,可早期治疗、干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以输注红细胞,必要时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高钙血症的患者,等渗盐水水化、强的松、降钙素、双膦酸盐治疗原发病,高尿酸血症水化,别嘌呤醇口服;高粘滞血症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临时性血浆置换;肾功能衰竭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性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化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靶向药物、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除了上述的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自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放疗用于局限性骨髓瘤、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 多发性骨髓瘤IgA型严重吗(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IgA型严重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淋巴瘤或者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分为IgA型、IgG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八种类型,其中以IgG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A型,它的自然病程6-12个月,传统药物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5年。新靶向药物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已延至5-10年,有的甚至超过10年。死亡原因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是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的自然病程是6-12个月,传统药物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5年。新的靶向药物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的生存期可延至5-10年,有的甚至超过10年。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预后和许多因素有关。
  •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怎么回事(音频)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大型血小板比率是指的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形成的,具体的形成机制不详。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很大,它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许许多多小的血小板。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见于临床医学常规检查项目,是一种血液方面的检查,用于临床参考诊疗。它的正常值为17.5%-42.3%,大血小板比例偏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高。如果血小板数和大血小板比率同时减少,则说明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机体正在动员大血小板形成小血小板,消耗大血小板比较多,导致大血小板比率下降。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愈吗(音频)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愈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慢性再障起病比较缓慢,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多现于皮肤黏膜且不严重,可以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病程多在四年以上,甚至可以长达十年。如果治疗得当、坚持不懈,大多数可以治愈。但是也有病人迁延多年不愈,少数病人可以急性发作,病情急转而下,常与感染有关系。慢性再障的患者要善于自我调养,慎起居、调情志、好饮食、防微杜渐,可以为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旦有不适应及时就医诊治,同时防止药物及有毒化学物的侵入,降低其转化为急性再障的可能,可以使慢性再障保持长期的稳定。另外情绪紧张或过度激动会导致出血症状的发生,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的护理中应该特别注意,即使患者病情好转,甚至是临床治愈,也不应该过度劳累,并应该定期检查血常规,而且要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从这个角度来讲,慢性再障病情是否稳定,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患者本身,所以要特别的慎重。总体来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还是比较好,只要坚持治疗,大多数是可以治愈。
  • 什么是ABO溶血症(音频)

    什么是ABO溶血症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ABO溶血是指母亲及孩子ABO血型不配合所引起的溶血,实质上是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ABO血型系统中共有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A型血的人有A抗原,B型血有B抗原,AB型血有AB抗原以及O型血中不含有抗原。在ABO系统中,因O型血含有抗A或抗B的人数比A型及B型的人数多,A抗原较B抗原的抗原性强,故母亲O型,胎儿A型者得病机会比较多。ABO溶血症可发生在第一胎,与母体承受自然界中类似A、B物质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体有关系。
  • 红细胞高怎么回事(音频)

    红细胞高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液的红细胞高,分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相对性增多,指的是某些原因使血浆中的水分丢失,血液浓缩,红细胞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的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会引起红细胞的增多。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多,大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有关系,可以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以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以上是血红细胞高的原因。尿红细胞偏高是指尿液中正常情况下没有红细胞,或者红细胞的数量极其稀少。由于肾脏、膀胱或者输尿管等原因,可导致血红细胞进入尿液,使尿液里的血红细胞数量增加,轻者形成尿潜血,重者形成肉眼血尿。
  •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是什么原因(音频)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正常参考值82fl-100fl,平均红细胞体积适用于各种贫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理性的升高多见于新生儿、妊娠、饮酒、口服避孕药等。病理性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升高,也就是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100fl,多是由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如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妊娠期、恶性贫血等。贫血的形态性诊断,取决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准确性,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溶血反应是怎么回事(音频)

    溶血反应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溶血反应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红细胞游离液随着溶血的同时透明度增加,呈深红色。溶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类型而特异性发生,此时称为免疫溶血反应。第二、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因素等非特异性发生,前者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在其复合体上有补体结合时,则发生溶血。非特异性溶血是由于机械的作用,比如强烈的震荡或者是加热冻结,游离液渗透压的降低等物理因素或由酸、碱、胆酸等化学因素所引起。此外,生物毒素如蛇毒、蓖麻毒等植物毒素,链球菌溶血素等细菌毒素均可引起溶血。如果溶血现象较重,则出现贫血和黄疸。呈现这种状况的疾病即为溶血性贫血,也称为溶血性黄疸。发生溶血时也会发生头痛、胸痛、心前区压迫感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