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妮

  • 心肌炎有遗传性吗(音频)

    心肌炎有遗传性吗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肌炎没有遗传倾向,临床上心肌炎一般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大部分都是感染性心肌炎,且病原体大部分都是以病毒感染为主。从发病机理来看,病毒性心肌炎没有遗传倾向,但发病大多跟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系。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有前驱感染,比如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很容易累及心肌,出现心肌炎的临床表现。\n心肌炎根据发病的情况也分为不同的表型,比如亚临床型、轻症自限性、隐匿进展型、急性重症型和猝死性、因此,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相对比较轻,有的会很重。
  • 如何正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音频)

    如何正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依据不同的瓣膜病变程度以及类型,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于二尖瓣狭窄的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是积极预防和治疗风湿活动,防治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二尖瓣狭窄非常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的心律失常,一旦发作心房颤动应该积极转律或者积极控制心室率,可以用洋地黄,同时合并β受体阻断剂来控制心室率。另外需要预防栓塞,应该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出现心衰时可以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相关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外科治疗,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经皮穿刺导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属于介入治疗的范畴。由于不需要开胸、创伤少、恢复快,比较容易被病人接受。传统的外科手术包括瓣膜分离术、瓣膜置换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内科治疗大多是预防性治疗,患者后期出现心衰、房颤,治疗方案跟二尖瓣狭窄相似,积极控制心衰和房颤的心室率。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包括二尖瓣环置换术、二尖瓣环成形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内科治疗,主要是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在有创的检查和治疗后应该注意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给予预防性口服消炎药,后期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外科治疗的方法包括二尖瓣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狭窄的内科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该适当限制活动,防止晕厥、心绞痛和猝死。出现心衰时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器时应该慎用,防止回心血量突然减少导致突发晕厥。主动脉瓣狭窄的非内科治疗,也就是外科治疗,可以考虑介入治疗的方法,也就是经皮穿刺导管球囊扩张成形术,也叫TAVI,目前效果非常不错。如果不能进行TAVI可以考虑外科手术的方法,比如瓣膜置换。
  • 风湿性心脏病用什么药(音频)

    风湿性心脏病用什么药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风湿性的心脏病主要是累及的心脏瓣膜,大部分也称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受累的瓣膜就是二尖瓣,可以表现为二尖瓣狭窄,或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也可以累及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单纯的病变比较少见,大部分是会合并二尖瓣的病变,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比较少见,临床上风湿性心脏病在用药方面没有什么特效药。\n大部分是患者后期出现心衰的时候进行一些对症的处理,比如利尿,在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还要谨慎的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要视病情情况而定。根据风湿性瓣膜病的程度,如果到中重度,伴有明显的心脏结构的变化,临床出现心衰的症状,主要还是要靠外科手术的治疗。
  • 心肌缺血有哪些症状(音频)

    心肌缺血有哪些症状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大多数心肌缺血的病人表现为心绞痛,在早期大多是劳力性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是活动量增加、情绪激动、寒冷、饱食、感染,疼痛的部位是心前区或者胸骨后。心前区大约是在左胸的乳头附近,大小、范围大约是一个手掌,疼痛的性质是压榨性疼痛,严重胸痛的病人会有明显的恐惧、濒死感。持续时间,典型的心绞痛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大约为3-5min,部分病人会有一定的伴随症状,比如咽喉部发紧、牙疼、左肩臂放射痛、后背痛。缓解的方式,大部分病人停止原来的活动、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可以在1-2min之内缓解,这是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发展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的症状、胸痛的程度会明显加重或者频繁。后期也会出现静息型心绞痛,无论是在活动还是不活动时都会出现胸痛、心肌缺血的症状。心肌缺血也会有不典型的表现,比如乏力、气短或者腹部症状,表现为胃肠炎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 心肌缺血能治好吗?怎么治疗?(音频)

    心肌缺血能治好吗?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能治好吗?回答是能治好,也不能治好。能治好指针对心肌缺血的症状,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可以缓解或者消除心绞痛的发作,从此角度讲可以治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心肌缺血总归是冠心病的症状,冠心病的治疗是长期、终生治疗,从此角度讲不能治好,因为需要长期治疗。怎么治疗呢?心肌缺血的治疗也是冠心病的治疗,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包括几个方面:一、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需要长期、终身治疗,包括基础用药。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发生的机会。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稳定斑块,可以阻止动脉斑块增大,减少破裂的机会。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的药物,也叫抗心肌缺血类药物,最常用的是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除此之外是β受体阻断剂,常见的倍他乐克、比索洛尔也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量代谢的药物也有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的作用。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的后面带有地平两字,临床上常见的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也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常用的中药,比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也有明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二、介入治疗也就是冠脉球囊成形术或者冠脉的支架植入术,通过介入的方法把冠脉狭窄的部位解除,改善心肌供血。三、外科手术治疗也叫冠脉搭桥术,适合于冠状动脉病变非常弥漫、严重、多支,介入治疗不能解决时可以考虑行冠脉搭桥术。
  • 如何正确治疗心肌缺血(音频)

    如何正确治疗心肌缺血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的治疗是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的基础,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首先包括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发生的药物。非常关键的用药是他汀类药物,起到的作用是降脂、稳定斑块。改善症状的药物也是减少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的药物,最常用的是硝酸酯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还有能量代谢药物,常用的药物为曲美他嗪。钙离子拮抗剂是后面带有地平两字的药物,比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也有扩张冠脉的作用,也可以和其他改善症状的药物联合应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中药治疗,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还有其他中药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药物治疗之外,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介入治疗。一旦通过冠脉CT或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部位>75%,可能具有冠脉介入的指征,可以通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解除局部狭窄、改善心肌血流。另外是冠脉搭桥术,如果冠脉病变非常广泛,多处病变可以选择冠脉搭桥手术来进行治疗。当然,非常晚期的心肌缺血不适合做介入治疗,也不适合外科手术,最终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
  • 低血压忌口食物(音频)

    低血压忌口食物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的状态是没有忌口的食物的,在低血压时如果是血压平常就出低血压的状态,但是没有明显的症状,也没有影响到平时的日常生活和运动,保持正常饮食就可以了,保持营养的均衡。如果近期有明显血压的动态下降过程,要查一下血压下降的原因,是否是降压过度或者有些新发的心脏病情恶化,导致的血压下降、心搏量减少,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是最主要的,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的增加盐和水的摄入,有一定的升压作用。\n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体位和餐后低血压的变化,体位性低血压或者餐后低血压发生在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在体位变化的时候,血压有明显的下降,这种体位变化都是从卧位变成立位,或者卧位变成立位,动作比较快引发的血压下降,这个时候就要求动作要缓慢,餐后低血压是因为吃饭导致的血压下降,尤其在饭后两个小时之内比较明显,早餐是在一天三餐当中最明显的变化,所以出现了餐后低血压,往往也是要调整一下饮食的结构,比如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例,然后在饮食顺序上先喝液体,再吃固体的,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比例,少量多餐等都可以有一定的改善餐后低血压的效果。
  • 低血压有哪些分类(音频)

    低血压有哪些分类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不像高血压一样有很多分类,通常临床诊断低血压以血压<90/60mmHg作为诊断标准,临床上还有两个比较特别的低血压诊断:1、体位性低血压,一般发生在体位变化的时候,大多是从卧位、蹲位变为站立位,会出现血压的快速下降,诊断标准指站立3分钟之内血压下降超过平卧位血压水平的20/10mmHg,或者站立3分钟之内血压直接将至90/60mmHg以下,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在临床上会引起间断的黑蒙,严重的有晕厥发生。2、容易被忽视的,但是在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低血压就是餐后低血压,容易发生在餐后2小时之内,临床的诊断标准是餐后2小时之内的血压下降,较餐前血压小20/10mmHg或者直接血压<90/60mmHg,这类低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概率逐渐增多,一般早餐后更为明显。
  • 高血糖和低血压有关系吗(音频)

    高血糖和低血压有关系吗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高血糖与低血压,这两者之间大部分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存在高血糖,有可能意味着存在糖尿病的可能,需要着重去关注血糖的情况。可以多测量几次餐后的两小时血糖,以及空腹血糖的情况,然后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就诊,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低血压的情况也要关注是持续的血压偏低状态,还是突然的血压下降。如果是突然的血压下降,需要关注身体有可能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体位变化、餐后血压的下降,或者因为天气的原因,比如夏季血压变低了,或者近期没有休息好,或者近期出现了身体大的变化,比如急性病程会使血压有些波动。如果并不是由于上述情况,血压只是长期低血压的水平,但平时也没有太多的低血压症状,没有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运动,是可以不予处理的。但如果是因为上述的病理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应该及时明确原因,纠正低血压的状态。
  • 低血压压差小的原因和危害(音频)

    低血压压差小的原因和危害
    讲解医师:张妮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的原因,在临床上可以见于多种情形:\n第一种,我们比较常见的,比如在年轻的女性当中会出现持续的处于血压偏低的状态,或者血压的低限,但是没有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运动,这种情况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n第二种,季节带来的血压变化,平时血压也就是相对偏低的,在夏季的时候因为体温和出汗比较多,所以血压会进一步下降,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或者食欲下降等。\n第三种,病理性原因导致的低血压状态,比如在心脏科出现的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或者长时间快速的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休克都可以导致低血压的状态。\n第四种,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降压过度,会出现血压的下降。\n第五种,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低血压状态,一个是餐后低血压,另一个是体位性的低血压。\n针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血压情况,应该对症对因进行治疗。低血压导致的危害主要是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黑蒙,严重的会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还有的会出现肢体的麻木、运动障碍等。心脏供血不足会出现胸闷、心悸,肢体供血不足会出现乏力,包括消化道也会有一些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