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化验血常规需要空腹吗(音频)

    化验血常规需要空腹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化验血常规尽量空腹,从检查的前一天晚上8点开始,就不要再进食或者饮水,直到第二天早晨也不要吃早餐,直接去体检中心检查,检查完毕后再享用营养早餐,然后再开始进行剩余的检查项目。除了要空腹外,还要注意几点:第一、检前一周之内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大量的饮酒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因为食物的刺激使血液成分发生暂时性的变化,影响体检的结果。第二、检前三天应该避免重的体力劳动、激烈运动和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保持心情放松,注意休息。第三、体检前最好能洗个澡,清洁一下,使抽血的部位防止感染,血常规检查时,要放松情绪。
  • Rh血型阳性是什么(音频)

    Rh血型阳性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根据Rh因子的有无,可以区分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Rh是恒河猴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在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因此而命名。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性,反之为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的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Rh血型的发现,对于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维护母婴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中约占99.7%,Rh阴性约占3%。所以,Rh阳性的人是大多数的、普遍的,他可以接受本血型的阴阳两性血,而不发生症状。
  • O型血好吗(音频)

    O型血好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O型血属于常见血型的一种,是指在红细胞表面上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血型。O型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血型,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45%-46%左右。含带O型血基因的人具有多面的性格和单面的气质,曾经被误认为是万能输血者,但是因为在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与抗B抗体,可能会导致授血者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溶血,O型血也是不可以随便输给其他人的。血型可以分为O型、A型、B型和AB型。这是按A、B、O血型的分类。如果是RH血型分类,还可以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所以如果是O型血RH阳性,不可以输给RH阴性的任何血型,只可以少量地输给RH阳性的任何血型。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O型血洗涤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血的患者输注。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如果将含有O型血的血浆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所以无论是O型还是A型、B型、AB型,它只是A、B、O血型当中的一种,没有好坏,只是各自的特性不同而已。
  • 献血的好处(音频)

    献血的好处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很多人献血首先想到的是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科学研究证明,献血者在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无意中也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我健康进行了投资。第一、献血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并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坚持适量的献血,可以减少血液中的所有成分,减少比例最大的是血铁和蛋白,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感到轻松,能够有效的降低动脉硬化、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第二、可以预防缓解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第三、男子献血还可以减少癌症发病率。第四、可以促进改善心理健康。健康的情绪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和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籍,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第五、经常献血可以提高造血功能。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可以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 血色素正常值(音频)

    血色素正常值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色素也称血红蛋白,它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现在都采用统一的国际单位制,以每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正常参考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婴儿为160-220g/L,儿童为110-160g/L,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接近于成年人。所以,血色素的正常值因性别和年龄的不同是略有差异的。出现增加的情况有生理性的增加、新生儿及高原居民等。病理性的增加可以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减少主要见于各种贫血、大量失血、白血病、产后、化疗、钩虫病等。
  • 凝血酶时间多少是正常(音频)

    凝血酶时间多少是正常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要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等,或者使用肝素,也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 白细胞少是什么原因(音频)

    白细胞少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10)×10^9/L,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的范围变化的,如少于4000µ/L时,就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由于白细胞主要成分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一般白细胞减少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白细胞的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二、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等因素使白细胞破坏过多,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三、粒细胞的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也可造成白细胞减少症。
  • 正常白细胞值是多少(音频)

    正常白细胞值是多少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的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提高机体损伤的治愈能力,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白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成人为3.5-9.5×10^9/L,儿童为5.0-12.0×10^9/L,婴儿为10-22×10^9/L。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5种类型,使用仪器或者人工的方法,可以对这5种细胞分别计数,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5类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人体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而表现出来,因此到医院看病很多情况下需要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细胞,了解它的正常值,对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白细胞酯酶弱阳性严重吗(音频)

    白细胞酯酶弱阳性严重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酯酶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特异性酶类,临床常用这种酶类来检测标本中有没有白细胞的存在。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白细胞酯酶只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在其他的四类细胞内则没有。所以,白细胞酯酶不能检测其它类型的白细胞,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炎性细胞,结果弱阳性说明所检测的标本中有白细胞的存在,也就是有中性粒细胞的存在,表示有炎症存在,但是不能说明是什么样的病原感染。所以,白细胞酯酶弱阳性只能说明有炎症的存在,但是没有特异性。
  • 白血球高是怎么回事(音频)

    白血球高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高是指的在血常规的检测当中,白细胞的指数偏高现象。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四项。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六个月至两岁的婴儿为11000-12000/μL。白细胞升高可以见于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该除外白血病。此外,白细胞可以分为五大类细胞,每一类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一、是中性粒细胞。正常为50%-70%,增高可以见于细菌感染、炎症;二、是淋巴细胞。正常为20%-40%,增高可以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5%-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慢性溶血性贫血,也可以见到升高;四、是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不大;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3%-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或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伤寒、疟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