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刚

  • 颈椎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视频)

    颈椎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颈椎病患者在诊断方面,主要依据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病史:患者可能有头颈部外伤、长期伏案工作,引起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的病史;2、典型症状和体征:根据颈椎病不同类型,患者在症状、体征上各有差异,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食管型等,还有最严重的脊髓型。每种类型颈椎病的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也各不相同;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常能提供明确诊断,如X线检查可以发现颈椎管狭窄、骨椎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等,而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颈椎退变。核磁共振则可以明确颈髓受到明显压迫的直接证据,甚至可以发现颈髓髓内高信号,颈髓发生病变的依据。通过上述方面的检查,通常能明确诊断颈椎病,而具体累及到哪个神经根的确切定位,还需要参照电生理学检查辅助定位。
    2023-08-03
  • 颈椎病有哪些症状(视频)

    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颈椎病根据类型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具体如下:1、颈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颈枕部的疼痛、酸胀不适感,患者常描述像落枕一样枕后不适的感觉;2、神经根性的颈椎病:患者常出现肩背部和上肢神经根性的放射性疼痛,可以伴有肌张力的改变和肌力的改变;3、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转动时,和体位改变相关的发作性头晕,可以伴有头痛、多汗、畏光、眼睛视物不清、幻视、幻听等症状;4、食管型颈椎病:患者可以出现进食之后的吞咽困难和异物感、咽喉部不适;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走路无力,还可伴有下肢麻木,进而向上肢发展,出现上肢无力,乃至肌肉萎缩。
    2023-08-03
  • 颈椎病引起胸痛的特点(视频)

    颈椎病引起胸痛的特点
    颈椎病有时会引起患者出现胸痛的表现,而患者在胸痛表现的特点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者一般会有常年的颈椎病病史;2、在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比较劳累的体力活动之后出现症状;3、患者胸痛通常是比较剧烈的疼痛,一般有放射性疼痛的表现,可以沿着肋间神经放射或者更大范围放射;4、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常伴有心律不齐、心悸、胸闷以及血压升高等,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因为这类颈椎病患者,常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5、患者疼痛的性质因人而异,可以是比较轻微的闷痛,也可以是比较明显剧烈的放射性疼痛。总体来说,根据颈椎病的病史,长期伏案工作的诱因,加上疼痛的性质、疼痛放射情况,以及疼痛发作时伴随的早搏、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常常可以明确颈椎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自身判断有困难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部分胸痛的患者需要警惕心源性胸痛,特别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梗所造成的胸痛,病情进展迅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患者出现胸痛时,最好能够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颈椎病引起的胸痛,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2023-08-03
  • 颈椎病一到晚上就加重怎么办(视频)

    颈椎病一到晚上就加重怎么办
    颈椎病一到晚上就加重,在处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颈椎病程度:到医院进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评估颈椎病的严重程度;2、调整良好睡姿,选择合适的枕头:在睡觉时的不良睡姿,选择的枕头过高,会造成造成颈椎承重过大,引起颈椎病加重。建议枕头质地硬度适中,枕芯透气性良好,高度在10-12cm左右,对患者颈椎的保护有帮助。如果选择仰卧位的睡姿,承重点在枕骨粗隆位置较为合适。而如果选择侧卧位睡姿,以耳朵下方或者乳突区等部位,作为着力点较合适。当然枕头的高度和睡姿,以患者睡觉时更舒适为宜。因为患者的体型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枕头的选择没有固定评判的标准。同时睡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整睡姿,而不保持某一固定睡姿睡眠,有助于避免某一固定睡姿下,对神经长期压迫造成症状加重;3、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辅助神经营养类药物、非甾体类止痛药物,以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2023-08-03
  • 颈椎病会引起前胸后背疼吗(视频)

    颈椎病会引起前胸后背疼吗
    颈椎病可以引起患者出现前胸和后背部疼痛,但由于冠心病也会引起前胸和后背部疼痛,且都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所以在临床上两者需要重点鉴别,具体如下:1、颈椎病:引起的前胸后背部疼痛,一般会有多年的颈椎病病史,特别是长期、长时间以某一个固定姿势,比如低头伏案工作等情况下,诱发的前胸和后背部疼痛,同时会伴有颈部、肩部的疼痛和不适感,而患者的前胸和后背部疼痛,常有延神经根放射的特征;2、冠心病:引起的前胸后背部疼痛,一般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比较剧烈难忍,口服硝酸甘油治疗有效,患者常会有多年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基础病史,或者有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疼痛,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能发现异常。当然在前胸后背部疼痛时,也可以伴有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升高以及胸闷等表现。在临床上由颈椎病引起的前胸和后背部疼痛,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以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通过心电图检查,除外心脏原因引起的前胸后背部疼痛,通过颈椎磁共振检查,明确颈椎病引起的疼痛。
    2023-08-03
  • 有颈椎病的人用什么枕头最好(视频)

    有颈椎病的人用什么枕头最好
    有颈椎病的患者,特别是颈椎病症状比较突出的患者,睡眠时枕头的选用非常关键,具体选择方法如下:1、高度适中:不要枕过高枕头,枕高度适中的枕头,比如10cm左右高度的枕头;2、质地适中: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3、质地材料合适:可选择乳胶类或者记忆棉枕头,质地较适合,透气性较好,对患者颈椎保健有一定帮助;4、枕头外形:可选择两端稍高中间稍低的枕头,对颈椎有较好的保护,能使颈部肌肉放松,对于缓解患者症状有一定帮助。每个患者所选用的枕头,不可按统一标准选择,应以自己睡眠时姿势较自然,能保持颈椎处于中立位,同时在睡眠之后没有任何症状,睡起来较轻松、舒适的枕头为宜。
    2023-08-03
  • 颈椎病导致眼睛发胀痛怎么办(视频)

    颈椎病导致眼睛发胀痛怎么办
    颈椎病导致患者出现眼睛发胀和疼痛,常和颈椎病骨赘增生、韧带肥厚,使患者椎动脉受压而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或者患者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相关症状有关,主要治疗方式如下:1、口服改善脑部微循环药物: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的状况;2、使用对症、止痛药物:非甾体类的止痛药物,双氯芬酸钠等药物,缓解疼痛发生,同时还可酌情口服神经营养类药物;3、手术:如果患者症状发作较频繁,建议尽快完善颈椎的磁共振检查,评估颈椎病严重程度,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手术方式,解除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受到的压迫,从根本上缓解颈椎病导致的眼睛胀痛、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4、佩戴颈托:对于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处理的患者,可通过佩戴颈托的方法,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症状。
    2023-08-03
  • 颈椎病的自我疗法有哪些(视频)

    颈椎病的自我疗法有哪些
    颈椎病患者有一些自我治疗方法。对于严重性的颈椎病,建议首先进行颈椎相关的神经学检查,评估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采取自我疗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干预,否则在进行自我疗法、自我锻炼时,如果方法、方式不当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对于一些轻型的颈椎病,如颈型、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可以进行自我疗法,具体如下:1、适当局部活动: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避免保持固定姿势的工作。如果必须要进行此类工作,可以每0.5-1h起身,适当活动颈部如前后的屈曲、伸展,左右的运动以及颈部的旋转等,适当活动颈部,有助于颈椎保护;2、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多参与游泳等体育运动,对于患者的颈部肌肉锻炼,以及颈椎病症状的改善有帮助;3、枕头的选择:睡觉的时候枕头不要太高,枕头质地中等,既要避免过于柔软,也要避免过于坚硬,以平躺的时候颈部感到舒适为宜。
    2023-08-03
  • 脑骨折一般养多久能好(视频)

    脑骨折一般养多久能好
    脑骨折即颅骨骨折,颅骨骨折特别是颅顶骨的线性骨折,通常无需进行特别的外科干预,大部分颅顶部的线性骨折在几周到几个月能自行修复好,无需特殊处理。颅底部骨折如果引起脑脊液漏,需要针对脑脊液漏进行处理,而线性骨折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就能完全修复。如果是颅骨的凹陷性骨折,特别是凹陷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常会压迫深部脑组织,并且引起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处理,将骨折进行复位,在复位手术后的几周到几个月,骨折也能够逐渐恢复。所以大部分的颅骨骨折经过几周到几个月都能够完全恢复,在处理颅骨骨折时,特别要关注颅骨骨折线下方的脑组织是否受到累及。通常如果发生颅骨骨折,提示头部受到的暴力损伤较严重,需要警惕脑组织损伤和颅内血肿的可能。
    2023-08-03
  • 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视频)

    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颅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如前颅窝底的骨折由于筛板骨折,常会有血液流到眶内,引起患者双侧眼眶的皮下淤血以及结膜下出血,临床上叫做熊猫眼征的典型表现。此外,前颅窝底骨折还可以引起脑脊液鼻漏,以及嗅觉丧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中颅窝底骨折患者既可以发生脑脊液鼻漏,也可以发生脑脊液耳漏,或者出现发生率很低,但是有致命性危险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此时,患者会有搏动性的眼球突出,球结膜高度水肿,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在前额部、颞部可以听到与心脏一致的血管杂音。后颅窝底骨折的患者可以出现乳突后的迟发性瘀斑,通常在外伤之后2-3天出现叫Battle征,对于后颅窝底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另外,患者还可以出现脑脊液耳漏,以及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症状,还可以出现面部麻木,以及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