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刚

  • 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最终表现(视频)

    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最终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较罕见的脑肿瘤,此类脑肿瘤容易形成周围大面积水肿,引起患者出现间歇性颅内压增高。因此患者临终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的头痛、恶心及喷射性呕吐。由于肿瘤所在部位不同,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乃至偏瘫和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视野缺损。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有时会出现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即进行性加重的智力障碍、痴呆及精神症状。虽然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此类症状,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出现此类症状的时间更早,并且可能贯穿治疗全过程。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最终导致昏迷、瞳孔散大、脑疝和心跳呼吸骤停,从而危及生命。
    2023-08-03
  • 脑淋巴瘤化疗后会完全消失吗(视频)

    脑淋巴瘤化疗后会完全消失吗
    脑淋巴瘤是脑部的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通常脑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都较敏感,部分患者在进行化疗后,脑淋巴瘤能得到短时间控制,肿瘤会出现明显的体积缩小,甚至有可能出现影像学上的暂时消失。但是此种情况通常持续效应较短暂,主要是由于脑淋巴瘤患者常会合并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包括艾滋病等,或者患者进行器官移植等,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控制。患者本身免疫功能缺陷,再加上脑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在脑内,由于血脑屏障存在,一些化疗药物在通透方面有一定困难。很多脑淋巴瘤的患者虽然对化疗较敏感,在化疗使用初期,能得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将来肿瘤仍会复发,并且在复发时,可能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所以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仍不太理想,虽然在初期化疗后,肿瘤可能会完全性消失,但此种消失常是一过性,将来仍有肿瘤复发的风险,即使患者在化疗后肿瘤消失,也应该进行严密临床随访。
    2023-08-03
  • 胶质瘤和淋巴瘤哪个危害低(视频)

    胶质瘤和淋巴瘤哪个危害低
    脑部的胶质瘤和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均为颅内高度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短时间内便会出现严重后果,总体危害严重,具体特点分别如下:1、淋巴瘤:临床大致规律显示,淋巴瘤一般进展更快,同时淋巴瘤常沿脑部的中线结构形成多发病灶。此外,淋巴瘤周围还会出现大面积水肿,患者更易出现痴呆、精神障碍等。但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均较敏感,经过有效的放、化疗,一段时间内可得到有效控制;2、胶质瘤:边界不清,如果是低级别胶质瘤,即Ⅰ级和Ⅱ级胶质瘤,总体预后较好。如果是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总体预后不理想,经过手术放疗、化疗,患者平均生存期约为1年多,预后较差。总之,胶质瘤和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均较高,总体预后均不理想。
    2023-08-03
  • 脑瘤放疗能治愈吗(视频)

    脑瘤放疗能治愈吗
    大部分脑瘤很难通过放疗的方法获得治愈。对于良性的脑瘤患者,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接受手术治疗,或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可以考虑通过伽马刀等放疗的方法控制肿瘤生长,但是很难实现肿瘤治愈。一部分患者在放疗之后肿瘤体积能够有所缩小,能够减轻对周围正常神经结构的压迫,使症状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也有一些脑瘤属于射线高度敏感的肿瘤,比如脑部的生殖细胞瘤,在诊断明确之后可以进行放射治疗,一部分患者通过放射治疗有望实现肿瘤治愈。另外一部分患者如脑部胶质瘤、脑部淋巴瘤等,由于肿瘤的恶性程度比较高,需要把放疗作为脑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放疗的方法虽然难以实现肿瘤的彻底治愈,但是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增长、避免肿瘤复发。能够发挥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对于治疗十分有意义。
    2023-08-03
  •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治疗(视频)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治疗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在外伤之后,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所形成。对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不合并其他类型颅脑损伤,临床上只需进行保守治疗,而出血随着脑脊液循环可以逐步吸收。当然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血肿吸收之后可以逐步形成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这种脑积水一般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3个月到半年左右形成。所以对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是血肿比较厚的情况,在临床上需重点观察病人是否出现交通性脑积水症状。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通常需进行脑室腹腔分流的方法改善症状。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通过临床药物治疗,即保守治疗的方法得到痊愈,患者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因为这些情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需要特别引起重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复查CT,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2023-08-03
  •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病(视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是由于外伤因素使头部受伤,造成小血管破裂,这种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对于这种出血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出血能够逐步吸收,患者也可以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另一类叫做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言外之意是患者头部没有受到任何外伤,而突然间出现出血。对于这种出血大概有50%-70%都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这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状况。一般在诊断明确之后,需要尽早通过神经外科的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手术的方法把动脉瘤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出血再次发生。一般来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概有1/3左右的病人难以挽回生命,有1/3的病人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只有1/3的病人能够逐步恢复到生活自理和工作的状态。所以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023-08-03
  • 脑脊液蛋白多少正常(视频)

    脑脊液蛋白多少正常
    脑脊液的蛋白含量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非常关注的话题,对于正常成人来说,在进行腰椎穿刺的时候,脑脊液的蛋白含量一般是300-450mg/L。而对于新生儿来说,他的蛋白含量会相对高一些,可以达到400-1200mg/L,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蛋白也会比正常的成人稍高一点,可以达到300-600mg/L。临床上进行腰穿脑脊液化验的时候,常会发现蛋白升高,这种蛋白升高主要见于脑部的炎症性疾病,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因素。这些指标也常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像出血、炎症性疾病时,患者的脑脊液的循环会受到一些影响,脑脊液的血脑屏障也会受到改变,这个时候蛋白含量都会有所增加。所以检测脑脊液的蛋白含量,也可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检测指标和辅助检查手段。
    2023-08-03
  •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视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如果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说相对比较高的。总体来说,把全部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在内,大概有1/3的病人难以挽回生命。当然这其中包括大概10%左右的病人,在首次发病的时候很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甚至难以送到医院,这是其中一部分患者。另外一部分患者因为出血十分严重,无论进到医院之后进行保守治疗,还是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都因为病情进展,包括严重血管痉挛、严重颅内压增高、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持续性癫痫等因素而造成患者难以挽回生命。有1/3的病人即使接受各种治疗,仍然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大概只有另外1/3的病人能够逐步恢复到正常,这是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性出血而言,特别是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言。另外一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在没有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情况下,单纯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很好,很少会因为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大部分患者可以存活,并且恢复到正常生活自理状态。
    2023-08-03
  •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能的病因(视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能的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能的病因具体如下: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约占比60%-80%,即半数以上均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动脉瘤为脑部重要的供血动脉分支部位发生的囊状突起,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管薄弱部位发生破裂、出血,属于神经创伤中较危急的情况。一旦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通过CTA及DSA(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脑动脉瘤的部位,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处理;2、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外伤性蛛网膜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创伤引起蛛网膜下腔的部分小血管破裂所形成出血,病因相对较明确且固定。
    2023-08-03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视频)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出血发生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但一般来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发生在脑表面、脑沟、脑回的位置。这些出血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能够吸收,一般不会使患者遗留明显的后遗症。但出血量比较多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也有可能在出血吸收的过程中,使脑脊液回吸收通路的蛛网膜绒毛、蛛网膜粒部位发生梗阻,在出血之后的若干时间内,使患者缓慢地形成脑积水。这种脑积水一般属于一种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走路不稳、尿失禁、痴呆等表现,需要通过神经外科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方式加以处理。除此之外一些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还会遗留一定程度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认知功能的障碍,或者其他长期的顽固性头痛、焦虑、睡眠不好等表现。对于这类症状,一般需要对症使用一些药物,必要时还需要精神心理医生,加以指导和沟通处理,才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