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辉

  • 癌症全面筛查要做哪些检查(视频)

    癌症全面筛查要做哪些检查
    随着癌症病人的发生比例逐年增加,针对癌症的全面筛查、早期筛查引起了额外关注。对于癌症病人,全面筛查主要是围绕常见肿瘤,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常见的肺部肿瘤,主要推荐病人进行低剂量的肺部螺旋CT。除此以外,对于相应的消化系统肿瘤,可以采用腹部彩超,或者是腹部CT来进一步明确肝、胆、脾、胰腺是否有相应病灶。对于中年以上的人,建议进行胃镜、肠镜的检查。而有些相应的特殊家族病史的病人,年轻化的病人进行胃镜、肠镜,可以提早进行检查。除此以外,对于女性病人而言,可以进行相应的乳腺彩超或妇科彩超,来进一步地明确是否存在妇科肿瘤。影像学检查能对全身正常排查,建议病人一年一度详细进行检查。除此以外,对于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也可以配合着影像学检查共同进行,对整个肿瘤诊断及早筛做出相应帮助。
    2023-08-03
  • 多西他赛化疗几次最难受,会出现哪些反应(视频)

    多西他赛化疗几次最难受,会出现哪些反应
    多西他赛一般指多西他赛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作为抗微管类的化疗药物,用药之后在体内会存在累积效应,根据不同器官特异性肿瘤的不同,治疗周期、时长可能都会有所差别。一般在4-6周期的时候,随着疗程的增加,病人的反应情况可能相对最难受,病人全身的症状也会相对比较严重。多西他赛注射液会引起相对比较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具体如下:1、骨质关节酸痛:会引起全身骨质关节酸痛,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常见,可以给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进行纠正,多数病人能够起效,能够有所缓解;2、消化系统毒性:比如恶心、呕吐等不适,在临床上可以用止吐的药物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3、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也是随着疗程增多而有所加重;4、皮肤、毛发、毛囊损害:脱发明显,有的病人可能在化疗1周期就会出现此类症状,也有的病人随着第2周期、第3周期,以及第4周期结束之后,脱发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化疗次数逐渐增多的时候,多西他赛注射液所表现的全身毒性可能也会相对更明显。
    2023-08-03
  • 肾上腺瘤5cm严重吗(视频)

    肾上腺瘤5cm严重吗
    肾上腺瘤5cm在临床上相对比较严重,但具体问题也要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从性质而言,肾上腺腺瘤还是属于良性疾病,但是其具体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发生的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除此以外,肾上腺瘤5cm还会产生哪些并发症,是否会危及到生命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总而言之,肾上腺瘤5cm相对比较大,病灶相对比较大,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反应也会更多。肾上腺是人体的内分泌的器官,作为肾上腺肿瘤可能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变化,比如会引起相应的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比如顽固性低钾血症,此时也相对比较严重,会影响到机体的糖、蛋白质、脂类代谢等,出现代谢方面的异常。当然具体的问题最好在内分泌科医生或者泌尿外科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决定后续的治疗策略。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改善病人的症状,但在临床上需要综合评估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后续的治疗策略。
    2023-08-03
  • 康莱特注射是化疗吗(视频)

    康莱特注射是化疗吗
    康莱特注射液并不是属于化疗药,属于中成药物,而中成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存在一定的适应症,包括中晚期肺癌和肝癌的病人。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同其他的化疗药物一样,通过细胞毒性的作用,达到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但康莱特作为中成药物,在放化疗过程中,对机体体力、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帮助。通过一些前期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康莱特注射液在中晚期肺癌和肝癌的治疗上,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不绝对,需在满足适应症的情况下酌情使用。如果涉及到肿瘤治疗,还是需要遵循更客观、实际的方式,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传统抗肿瘤的治疗手段。
    2023-08-03
  • 化疗后小便多正常吗(视频)

    化疗后小便多正常吗
    一般情况下,化疗后排尿增多相对比较正常。化疗过程中细胞毒性药物,经静脉或者口服给药后,对机体各个脏器产生一定影响,经过肝脏、肾脏排泄的时候,影响相对比较大。所以化疗过程中,会用到相应保护性液体,尤其水化、碱化等大量液体进入体内,可能形成排尿增多的情况。多数病人在化疗结束2-3天左右,尿量逐渐会恢复到正常。但有些特殊的情况出现,如排尿增多伴随排尿刺激征,要注意是否有合并尿路感染的情况,需询问病人具体临床表现,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检查。一旦发现有感染因素,要注意进行泌尿系统抗炎、抗感染治疗。如果治疗有效,上述症状会有所改善。临床面对不同问题,要个体化分析和判断。
    2023-08-03
  • 恶性淋巴瘤的症状(视频)

    恶性淋巴瘤的症状
    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人体淋巴造血循环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临床上通常要通过病理活检加以诊断,在终末期的时候,要根据各个脏器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病人后续的生存期。 恶性淋巴瘤主要的表现如下: 1、全身性症状:比如消瘦、乏力、盗汗、发热等; 2、器官特异性病变:根据淋巴瘤起源的位置不同,症状有所不同,胃的淋巴瘤可能表现出胃部不适、消化性溃疡等,主要是晚期恶性淋巴瘤的表现,如果是终末期恶性淋巴瘤,表现可能相对比较重。如果涉及淋巴瘤侵及的器官以及各个功能脏器指标,比如肝功、肾功改变,有时可能表现为肝脏转氨酶、胆红素持续性升高,甚至在临终时可能表现肝性脑病、肾性脑病等; 3、侵袭部位症状:比如侵袭到心包,可以出现大量的心包积液,可能出现平卧困难、气喘等情况。如果侵犯到肺部,可以出现相应的肺部的胸腔积液以及肺部炎症、肺部肿瘤性病灶等,导致呼吸困难。
    2023-08-03
  • 化疗后反应(视频)

    化疗后反应
    化疗是一类细胞毒性药物,进到体内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会有相应的倾向性和副作用,如骨髓抑制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会引起相应感染、贫血和出血表现。此外胃肠道相关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便秘等,在临床上很常见。针对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和呕吐等,在化疗过程中或在化疗之后,给予预防和治疗性相关止吐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肝功、肾功和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及早发现出现的原因,及早进行不良反应的分级,然后给予相应对症处理策略。患者可能在化疗后会出现脱发现象,尤其是微管类药物或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用药后对毛发、毛根、毛囊损害非常严重,会引起严重脱发。上述部分反应在临床中相对较常见,但并不绝对,具体问题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判断。
    2023-08-03
  • 化疗皮肤变黑多久恢复(视频)

    化疗皮肤变黑多久恢复
    化疗结束后2-3个月左右,皮肤颜色会逐渐恢复,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目前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生几率逐年增高,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逐渐提高了关注度。尤其是化疗,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虽然随着免疫靶向等等新的治疗方式的不断涌现,化疗目前还是占据相对比较大的地位。针对不同的恶性肿瘤病人,一生中统计可能都要接受过1-2种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化疗可能就会引起相应的副作用,副作用最主要可以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副作用,可以表现为消化系统的毒性,表现为骨髓抑制,肝脏、肾脏等功能异常。对于化疗导致的皮肤问题,最常见的可能是皮疹、白斑,甚至可能会出现溃疡。当然一些病人在化疗之后,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而表现为皮肤变黑。这种情况要进行系统性其他各个脏器指标的检查,如果其他各项指标都保持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单纯的皮肤色素沉着,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大概在化疗结束后2-3个月左右,皮肤的颜色会逐渐恢复;部分病人皮肤色素沉着,随着药物剂量的累积,可能呈现相对比较严重的程度,甚至可能后续呈现不可逆的皮肤损害。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发现,明确病因,如日光照射、放疗、化疗药物的色素沉着。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尽量让变黑的皮肤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2023-08-03
  • 纵隔肿瘤怎么判断良性恶性(视频)

    纵隔肿瘤怎么判断良性恶性
    纵隔肿瘤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首先在纵隔部位发现异常病变,最主要的是发现了病变包膜及向周围组织侵袭的情况。其次从影像学上看,包膜周围相对比较光滑,包膜相对比较完整,对于形态学相对比较规整的肿瘤,还要看是否有周围组织邻近器官的侵袭。如果与周围邻近器官边界相对比较清楚,通常以良性的纵隔肿瘤为多见。对于肿瘤边界不规则,而且表面不光滑,向周围组织有侵袭或者局部又出现了转移病灶,考虑是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大,病理诊断才是诊断的金标准。纵隔肿瘤是一大类,根据发生所在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前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从临床发生率上来看,前纵隔肿瘤发生率最高的是胸腺瘤,主要发生在胸腺区占前纵隔肿瘤大概20%,除此以外,还有畸胎瘤和胸骨后甲状腺肿,也有淋巴瘤。中纵隔肿瘤主要以心包囊肿还有肿大的淋巴结为主。后纵隔肿瘤通常以神经源性的肿瘤相对比较多见。
    2023-08-03
  • 前纵隔肿瘤是什么样的疾病(视频)

    前纵隔肿瘤是什么样的疾病
    前纵隔肿瘤相对比较常见,包含良性、恶性疾病,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胸骨后甲状腺肿:属于相对较良性疾病,必要时应进行相应手术根治性治疗,改善病人压迫症状;2、胸腺肿瘤:包括胸腺囊肿,影像学上边界相对较规则,被膜较光滑且密度较低,形成囊样的变化。胸腺瘤根据来源和病理类型不同,良恶性有明显差别,A型和AB型以良性为主,B型胸腺瘤有一定的恶性侵袭能力。尤其B2、B3型的恶性胸腺瘤,在临床影像学上可观察到被膜易发生破坏,或向周围组织有侵袭倾向。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问题,具体分析判断;3、其他肿瘤:包括畸胎瘤、血管瘤等。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