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

  • 蛛网膜囊肿压迫小脑有什么症状(视频)

    蛛网膜囊肿压迫小脑有什么症状
    蛛网膜囊肿多数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因为脑存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但如果蛛网膜囊肿比较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压迫相应的脑功能区。例如位于后颅窝的蛛网膜囊肿将会压迫小脑和脑干,小脑是与肢体协调运动、肌张力、平衡能力等相关的重要结构。如果蛛网膜囊肿压迫小脑,患者可能会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表现为指鼻试验不稳定,或者走路歪斜、东倒西歪,有时造成肌张力障碍,肌张力会出现过强、过大,从而导致肢体功能的不协调。如果蛛网膜囊肿比较严重,不仅压迫小脑,同时会压迫到深处,造成小脑和脑干一起受压,严重者会造成脑疝。 所以如果发生蛛网膜囊肿,应积极诊断,明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外科干预。
    2023-08-02
  •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有什么影响(视频)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有什么影响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实际是颅内蛛网膜包绕脑脊液形成的非肿瘤性良性结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肿瘤,也不是恶性病变,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症状。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因枕大池所处的生理位置特殊,如果囊肿增大比较明显,则病人会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极少数,大约10%不到的病人可能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囊肿的进行性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压迫到周围脑组织、神经、血管,可能会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囊肿若压迫到局部的脑组织,根据这部分脑组织的作用会引起相应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
    2023-08-02
  •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平时注意事项(视频)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平时注意事项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实际是枕大池部位的蛛网膜阻碍脑脊液循环,形成包含脑脊液的囊性结构,其为非肿瘤性病变,也绝对是良性病变。 蛛网膜囊肿的患者一定要放下心里的压力,避免过于担心。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的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临床表现。而当囊肿持续性增大,进行性增大,或者囊肿已经大到一定程度,对周围脑组织形成一定的压迫,此时可能会有一定临床表现,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因为位于小脑的附近,如果增大会压迫小脑,引起走路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患者可能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所以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如果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半年到1年复查颅脑CT。如果突然出现头痛、恶心,或者走路不稳等症状,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023-08-02
  • 扑翼样震颤是什么样子(视频)

    扑翼样震颤是什么样子
    扑翼样震颤是由于颅内基底节病变或小脑性共济失调引起,这种震颤比较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发病,可以累及上肢或下肢。这种震颤会有肌张力高低可变的现象,当患者平伸两上之时,上肢会出现偏斜的现象。伸直腕关节和手指时,腕关节会突然屈曲,然后又会迅速伸直,而加上这种粗大的震颤动作,腕和掌指关节,会出现一个不规则的、阵发性的、鸟翼样的拍击样动作。这种动作类似于鸟的翅膀在煽动,因此被称为扑翼样震颤。这种扑翼样震颤的症状,临床可以见于肝豆状核变性,以及肝昏迷和尿毒症,也可以见于呼吸衰竭导致的肺性脑病。
    2023-08-02
  • 什么是扑翼样震颤(视频)

    什么是扑翼样震颤
    扑翼样震颤是张力性神经支配的短暂性减低,表现为不随意的肌肉跳动,主要由于基底节病变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引起,多出现的震颤较粗大,节律较慢。通常呈对称性发生,累及到上肢和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患者向两侧平身上肢时,腕关节会突然屈曲,又会突然伸直。突然屈曲和伸直时,伴有有节律缓慢的粗大震颤,这种形态看起来如小鸟的翅膀在煽动,所以被称为扑翼样的震颤。这种疾病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以及肝性脑病和尿毒症等,同时也可以见于呼吸衰竭时的肺性脑病。
    2023-08-02
  • 脑部胶质瘤症状是什么(视频)

    脑部胶质瘤症状是什么
    脑部胶质瘤的症状具体如下: 1、非特异性症状:属于肿瘤本身占位效应引起的症状,比如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等表现; 2、特异性症状: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比如肿瘤生长在语言区,患者可表现为语言方面障碍,包括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联合性失语等;如果肿瘤生长于中央沟附近,患者可以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如果肿瘤引起周围激惹症状,患者则可以表现为癫痫;另外,肿瘤如果生长于后颅窝,比如小脑可以导致患者共济失调、精细运动不协调、走路不平稳,可以表现为酒醉步态;另外,脊髓胶质瘤患者可以出现肢体运动方面以及括约肌方面障碍,比如受累平面以下肢体的瘫痪,大小便控制方面障碍等。
    2023-08-02
  • 儿童脑瘫的分型有几种(视频)

    儿童脑瘫的分型有几种
    儿童脑瘫按照2015年新的标准分六个类型,根据表现不同,分的类型也不同。肌张力增高的类型如下: 1、痉挛型四肢瘫,上肢和下肢运动都出现障碍; 2、痉挛型偏瘫,即一侧上肢、下肢运动有障碍; 3、痉挛型双瘫,主要是双下肢运动出现障碍、肌张力增高; 4、不随意运动型,往往是出生黄疸较高,损伤大脑神经以后,出现不随意运动,即头摇摆不定、上肢运动不协调、肌张力忽高忽低,睡眠情况下肌张力可以归为正常; 5、共济失调型,往往存在大脑的椎体外系损伤或者小脑损伤,患儿走路发育很晚,会走路以后,像喝醉酒一样摇摆不定; 6、混合型,往往是上面两种类型同时存在,比如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共同存在的一种类型。
    2023-08-02
  •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几种(视频)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几种
    小儿脑瘫的分型非常重要,如果是确诊分型后会有针对性治疗,就按临床表现分为六型:第一、痉挛型,这种分型比较多见;第二、不随意运动型也叫手足徐动型,这种比较少见;还有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甚至两种以上的混合型,共计六种。其中一般以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这两种较多见,占整个脑瘫比例60%以上。按瘫痪部位分为五型:单瘫即单个肢体瘫痪;双瘫即截瘫,一般为双上肢,双下肢比较多见;三肢瘫顾名思义三个肢体;还有偏瘫即偏侧肢体,甚至更有严重的四肢瘫,共计五种类型。
    2023-08-02
  • 小儿脑性瘫痪的分型(视频)

    小儿脑性瘫痪的分型
    小儿脑瘫分型具体如下: 1、痉挛型脑瘫:如痉挛性四肢瘫、痉挛性双瘫和痉挛性偏瘫,属于脑瘫中最主要的种类,其中70%以上的患儿都是痉挛型脑瘫,也是康复的重点; 2、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属于锥体外系损伤,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姿势、过多姿势; 3、共济失调型脑瘫:主要为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主要掌握平衡,此类儿童可出现平衡失调,走路像醉汉样无感觉; 4、混合型脑瘫:指同时包含上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脑瘫。
    2023-08-02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视频)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属于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多由于宫内窘迫、产后窒息、败血症等引起。该疾病可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如运动发育迟缓、智能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生理发育迟缓、癫痫等。患儿可表现为比同龄儿童整体水平差,不能在同样月份爬、翻身、坐起、行走,以及可出现出牙比较晚、说话比较晚,甚至不会说话。 此外,可能会出现脑瘫症状,如癫痫发作、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等。其中脑瘫症状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异常固定运动模式、非对称性姿势运动模式、不随意运动模式,还有极度松软模式、抗重力运动困难、分离运动困难、异常感觉运动、平衡协调障碍及共济失调等,还可能会出现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需要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时检查患儿肌张力是否异常。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