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视频)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如下:1、休克一期:也叫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微循环的缺血性缺氧期。在微循环早期的改变中,由于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加,导致患者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剧烈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患者血液不再进入真毛细血管网,而通过动静脉的吻合支,或者是直接通路直接回流到静脉,这样能够保证回心血量增加。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休克代偿,通过快速回流,使得患者的组织液、血液可以迅速回流到心脏,患者血压可以暂时维持稳定,同时由于腹腔、皮肤、肾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更强,因此主要表现为皮肤缺血、缺氧改变,如皮肤湿冷、苍白,肾脏缺血、缺氧,出现血流量减少,肾功能的损害等。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弱,同时由于快速的回流作用,心脏和脑功能可以得到暂时代偿性的保护,因此患者可能仅出现心率轻度增快,血压可以维持稳定或者是出现代偿性增高,而没有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表现;2、休克二期:也叫微循环的淤血性缺氧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血液进入毛细管网并且淤滞在其中,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脉搏细数等,血压甚至可以下降到50mmHg以下;3、休克三期:也叫难治性休克期,随着休克进一步进加深,淤滞在微循环里的血液就发生了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甚至并发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出现微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紊乱衰竭。
    2023-08-03
  •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视频)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是通过较小的电刺激,诱发全面惊厥发作。电休克疗法的具体机制与原理不是特别清楚,从人体与动物实验来看,小电流诱发全面惊厥发作后,可能会改变脑内单胺类物质的释放,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基于此原理,可以将此疗法应用到临床中。电休克疗法通常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后续选择,精神科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当药物疗效不满意或者起效速度慢时,可以考虑电休克疗法,常见情况如下:1、难治性病例:其他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电休克疗法;2、需要在短期内起效:比如患者有较强的自杀观念,需要尽快控制抑郁,去除自杀症状;3、药物不耐受:比如病人症状重,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难以耐受,此时可以使用电休克疗法;4、其他:电休克应用最多的情况是用到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伴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其次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还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恶性综合征,也会选择电休克疗法。
    2023-08-03
  • 电休克要做几次才有效(视频)

    电休克要做几次才有效
    电休克进行几次有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人经过6-12次的电休克治疗,病情可以得到缓解。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只进行3次电休克治疗便可得到较好改善,有些人需要进行20次才有改善。在临床中以进行6次电休克为依据,如果病人连续进行6次电休克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临床考虑改变电休克治疗的具体手段与方法,再进行3-4次治疗。如果仍然无效,累计进行9-10次治疗时仍然无效,可能需考虑终止电休克治疗而考虑其他方法。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很多情况是有些人在非常早期其症状便发生改善,有些人可能需进行8-10次后才发生改善。电休克治疗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妄想性障碍等。因为其适应症比较宽泛,而且每个人可能所需要的电量不相同,所以使得电休克治疗在临床中,每个人对电休克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人会在6-12次治疗后看到症状得到改善。
    2023-08-03
  • 休克指数是指什么(视频)

    休克指数是指什么
    休克指数是诊断有无休克和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脉率比收缩压,得到数值即为休克指数。如果休克指数为0.5,则表示没有发生休克。如果休克指数>1.0,提示患者存在休克。但如果休克指数>2.0,提示存在严重休克。休克患者通常会存在心跳、脉率增快,而血压下降现象,所以脉率越快、心率越快、血压越低,脉率与收缩压比值越大。因此,休克指数越高,提示休克严重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休克后应立刻进行抢救,摆出休克体位,即下肢抬高15-20°,头部抬高20-30°。同时由于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应给予患者及时液体复苏,即输液。如果在输液基础上,患者仍然存在心率快、血压低情况时,应考虑使用升压药,从而维持患者循环。此外,休克会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应积极纠正酸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
    2023-08-03
  • 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视频)

    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
    休克病人的微循环分为三期,常见分析如下:1、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属于缺血性缺氧期。在此阶段患者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在儿茶酚胺刺激下出现收缩,使血液不能进入毛细血管网,而通过动静脉吻合支或者直接通路直接回流,毛细血管网处于缺血性缺氧期。机体中的内脏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比较高,肾脏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也比较高,因此在此阶段患者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 、肢端湿冷等症状。如果肾脏血管收缩,患者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冠状动脉、脑动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此阶段冠状动脉和大脑血流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2、休克中期:如果休克得不到纠正,进入休克中期或淤血性缺氧期。在此时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状态逐渐改变,血液大量进入毛细血管网,从而在毛细血管中形成淤滞状态,因此上述时期称为淤血性缺氧期;3、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此时患者进入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改变、肢端湿冷,少尿或者无尿等临床表现。
    2023-08-03
  • 微循环休克分为哪三期(视频)

    微循环休克分为哪三期
    微循环休克的分期如下:1、缺血性缺氧期:在此阶段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动脉、后微动脉,在儿茶酚胺刺激下出现收缩,使血液不能进入毛细血管网。而通过动静脉吻合支或者直接通路,回流到静脉系统,使毛细血管内出现缺血、缺氧的状态,上述状态是微循环休克早期典型的微循环特点。在此时期皮肤和肾脏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缺血比较显著,患者会出现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相对较差,在休克早期患者心脏和大脑供血还可以维持,患者在此时期可不出现血压下降;2、淤血性缺氧期:随着休克进行进入微循环二期,即休克中期或淤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动脉、后微动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逐渐降低,自律性丧失,出现括约肌舒张,血液大量进入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中呈现瘀滞状态;3、休克晚期:如果休克仍旧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会进入微循环三期,即休克晚期。患者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2023-08-03
  • 休克急救的正确方法(视频)

    休克急救的正确方法
    发生休克后要立刻开始抢救,否则将会危及患者生命,休克急救包括休克体位、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原发病等,具体内容如下:1、休克体位:指下肢抬高15-20度,头部抬高20-30度,此为休克体位;2、补充血容量:各种原因休克均会导致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休克抢救中,需要及时、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即液体复苏、输液,目前临床液体主要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以生理盐水常见,胶体液以万文常见即羟乙基淀粉,包括血浆制品等,休克时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哪种较好,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结论,根据患者休克原因、程度、丢失液体成分决定优先输注哪种液体;3、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液体复苏基础上,如果患者血压仍偏低,此时需要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即升压药,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维持患者血压;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休克均会导致患者乳酸堆积,发生明显代谢性酸中毒,pH值较低,此种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需要积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5、纠正原发病: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以及分布休克,根据不同休克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23-08-03
  • 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视频)

    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也叫休克早期,患者会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会出现烦躁、肢体湿冷、发绀、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心和脑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要略低于皮肤、腹腔和肾脏,因此在休克早期时,皮肤、腹腔和肾脏血管收缩更为明显,患者会出现皮肤的苍白、湿冷、尿量减少,而更多血液会流向大脑和冠脉,因此这时一般不会出现大脑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2、这个时期血压下降不明显,可能由于代偿机制,血压略高于基础水平。休克早期之所以能维持正常血压,通常是由于休克早期时,微循环中的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关闭,使得血液不再进入真毛细血管网,而经过动静脉吻合支和直接通路直接回流,从而提供了自身输血样的代偿机制,能维持基本的血压。同时由于毛细血管的前括约肌、微动脉和后微动脉,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因此血液流入真毛细血管网的数量大量减少,使得毛细血管内的静水压下降,组织液大量进入毛细管网,从而实现了一种自身输液的代偿机制,也能够帮助人体,在休克早期维持血压。
    2023-08-03
  • 低压低到多少会休克(视频)

    低压低到多少会休克
    临床中,若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则认为发生休克,即将90/60mmHg血压诊断为休克临界值。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并不单纯以这一数值作为诊断休克的临界值。部分患者平素血压偏低,收缩压为90-100mmHg,当出现正常血压波动的时候,血压也会下降到90mmHg以下,则为正常的波动,不能认为是休克。相反,对于一些长期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平时收缩压在170-180mmHg,当发生休克的时候,也很难下降到90mmHg以下。此时不能因为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而认为没有发生休克。因此,对于血压的数值而言,更应关注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如果患者的血压较平时的血压下降超过30%,则认为发生休克。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伴有脉搏细数、皮肤湿冷、意识改变以及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是否发生休克。
    2023-08-03
  • 造成休克的原因有哪些(视频)

    造成休克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休克的病因具体如下:1、心源性休克:一般是心脏出现异常,较常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血管病变而休克。此外还比较常见的是心律失常,主要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率特别慢或特别快时可以导致休克;2、梗阻性休克:临床上相对少见,主要是包括心包填塞,此时会导致突然发生休克。此外临床上下肢血栓多发的病人可能引起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也可以引起梗阻性的休克;3、分布性休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比如严重过敏的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或者发生重度的感染时出现感染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4、低血容量性休克:比较多见的是出血性疾病,比如大量的消化道出血可以引起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之一。还有重度脱水,比如存在严重腹泻的病人,重度脱水也可以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