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庆

  • 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视频)

    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多、分布异常以及假性血小板减少,因此治疗血小板减少首先应查明病因。若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血小板减少,要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如果是ITP引起的血小板减少,ITP也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治疗的西药首选糖皮质激素,也可使用中药治疗;若继发于其它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等风湿性免疫性疾病时,要针对其原发病治疗。此外,肝病、脾亢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都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2023-08-01
  • 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视频)

    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
    造成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如恶性疾病造成的血小板减少。若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无法根治,血小板减少也无法恢复。血小板减少的治愈标准为血细胞恢复到正常,但是部分疾病即使细胞恢复到正常,也需要药物控制,始终维持用药。部分疾病治疗后若血小板恢复到正常范围,可停止用药,如常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反应率大概在80%以上。 并非所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都需要治疗,如ITP出血性疾病,当血小板>3万以上,且没有出血也没有特别需要提升血小板治疗的情况时,可以观察、不用药,当患者有特殊需求时,可以进行治疗。此外,部分疾病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无法完全治愈,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因风湿免疫性疾病本身无法治愈,所以血小板减少的治愈几率也较小,需根据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判断治愈率。
    2023-08-01
  • 血小板低是怎么了(视频)

    血小板低是怎么了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易造成出血。血液检查时若发现血小板减少,应多次检查确诊,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以及血小板病理性减少,比如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丢失过多等。 血小板生成的减少常见遗传性疾病,如范可尼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ITP,主要由于免疫紊乱出现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减少。此外,部分继发于其它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可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血小板减少。因此,出现血小板减少后,应及时前往医院血液病专科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再决定如何治疗、是否需要治疗。
    2023-08-01
  • 慢性障碍性贫血能生孩子吗(视频)

    慢性障碍性贫血能生孩子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因此可以妊娠,但要在安全的情况下妊娠。如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有妊娠的欲望,必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平稳、血细胞升到正常,并且将影响妊娠的药完全撤掉后,血细胞不再继续下降,且病情平稳状态下,才可进行妊娠的准备。若再生障性贫血尚未稳定,且血色素低于6g时,不宜怀孕,因为此时怀孕对母亲及胎儿均有较大风险。
    2023-08-01
  • 血小板低是贫血吗(视频)

    血小板低是贫血吗
    血小板低和贫血存在一定联系,但是血小板低并非贫血。贫血主要指红细胞数量减少,单位血液内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低于同一海平面正常值。血小板是血液系统血细胞中最小的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多种疾病可以引起数量减少,临床上主要表现以出血为主,患者常因为血小板减少出现出血,逐渐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后患者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2023-08-01
  •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视频)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分类,也来自于造血干细胞。进行血液检查时,白细胞的分类有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 嗜酸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杀伤细菌、病毒,并参与变态反应。在生理的情况下,数值会有变化,如剧烈运动时,嗜酸粒细胞也可以适当增高。在病理情况下,如发生感染、哮喘、过敏、皮炎、湿疹等疾病时,嗜酸粒细胞都会适当增高; 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恶性肿瘤,嗜酸粒细胞也会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嗜酸粒细胞均可明显升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嗜酸粒细胞也会有所升高。
    2023-08-01
  • 什么是ABO溶血(视频)

    什么是ABO溶血
    人体血型分为A型、B型、O型、AB型。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的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ABO溶血。ABO溶血发生几率不高,较RH阴性和阳性的溶血相对较少。
    2023-08-01
  •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视频)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 1、患者有头晕、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纳差、睡眠差、月经不调等表现; 2、急性溶血性贫血:出现发烧、肌肉酸痛、血红蛋白尿; 3、慢性溶血性贫血:出现贫血、黄疸、脾大等。
    2023-08-01
  • 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视频)

    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
    溶血性贫血是一个增生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破坏,骨髓代偿增生不足,出现贫血。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是最重要的,溶血性贫血有很多原因,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如感染、药物。如果有明确的感染和药物这样的诱因,首先要对病因进行治疗。还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缺乏,当病人服用氧化性的药物和食物,如蚕豆叫蚕豆病,就会诱发溶血,就要去除诱因,尽量避免食用氧化性的药物和蚕豆。 除了去除病因的治疗,溶血性贫血,还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尤其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首选治疗就是糖皮质激素治疗,还有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果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效,可以选择环孢素、环磷酰胺类药物去治疗。除了西药治疗,还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根据病人情况,溶血性贫血常见的气虚、血瘀、黄疸这种,根据情况选择中药治疗。如果血色素低于6g/dl时,给病人进行成分输血,往往会选择洗涤红细胞。除了这些治疗,同时溶血的病人,尤其是急性的、重症的溶血,可能会伴随着血红蛋白尿,肾功能不正常,所以要针对这些并发症进行治疗。长期慢性的溶血,可能会伴随着叶酸或铁的缺乏,同时需要补充叶酸和铁剂,所以溶血性贫血的治疗,要根据病人具体的病因。
    2023-08-01
  • 什么血型容易溶血(视频)

    什么血型容易溶血
    血型主要以ABO血型系统以及Rh血型系统为主,而我国人口多数是以Rh阳性血型为主。当母亲是Rh阴性,胎儿是Rh阳性时,母亲Rh阴性血中会产生抗体,当新生儿出生时会出现溶血。 尤其第二次怀孕时,由于抗体已经出现,再怀孕则更容易出现溶血。ABO血型中,如果母亲是O型血,血清中有抗A和抗B,而胎儿为A或者B型血,母亲抗体与胎儿抗原相结合后,可能会引起细胞破坏,出现溶血。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