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饮食提醒(视频)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饮食提醒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除平日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以外,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清淡饮食,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囊产生强烈收缩而加重病情,倡导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患者需以低脂肪饮食为原则,以免刺激胆囊收缩,导致胆汁分泌; 2、戒烟忌酒,避免进食咖啡、巧克力等可以导致食管胃底下括约肌松弛的食物,以免引起胆汁反流; 3、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睡前避免加餐,睡前至少两小时不宜进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胆汁反流。
    2023-07-31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注意事项(视频)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餐后不宜平卧,睡前不宜进食。减少对高脂、高糖、油炸、生冷、偏硬等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容易引起胆汁分泌加重反流。同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戒烟忌酒,尼古丁和乙醇可以造成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加重反流; 3、患者可将床头垫高15-20cm,以减轻夜间胆汁反流; 4、改变不良睡姿,例如睡觉时将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可引起膈肌抬高,导致胃内压力增高,引起胆汁反流; 5、减少可增加腹内压力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6、注意控制体重,减轻身体压力。
    2023-07-31
  • 胆汁反流性胃炎采取什么睡姿(视频)

    胆汁反流性胃炎采取什么睡姿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本身胃肠蠕动比较慢,而十二指肠分泌的胆汁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不良,反流到胃腔而导致。胆汁反流多数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灼热感或者胸骨后的疼痛。一般建议在睡眠的时候,尽可能使上半身抬高15°-30°,睡眠的姿势以左侧卧位为主。进食之后,尽可能在半小时之内不要立即睡眠,适当的在餐后注意休息,可以适当的活动,同时尽可能不要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这也是减少反流症状的方法。对于睡眠的其他姿势,没有绝对的要求。
    2023-07-31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查(视频)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查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加以诊断,辅助检查项目主要如下: 1、粪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2、胃镜检查: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胃黏膜被染成黄色,胃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组织脆弱或有糜烂、坏死及出血灶; 3、胃吸出物测定:测定胃吸出物的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小于3.5mmol/h,胆酸大于30μg/ml,即可确诊胆汁反流性胃炎; 4、同位素测定:测定有无反流及反流量; 5、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胃内容物的流动和反流; 6、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小片状糜烂、坏死、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
    2023-07-31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视频)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可采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通过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促进反流物的排空; 2、结合胆盐类药物:如铝碳酸镁、阴离子交换树脂等,可加速胆盐及粪便排出,减少对胃黏膜损害; 3、抑制胃酸药:胃酸和胆汁有叠加作用,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更强,因此可服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抑酸药物,使胃酸分泌减少; 4、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因此患者应首先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不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更可以减少诱发癌变的可能。
    2023-07-31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视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 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形成浅表性胃炎,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性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胃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反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性改变; 2、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 3、药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5、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黏膜炎性损害。慢性肾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氨和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6、胆汁或十二指肠反流。经胃镜发现和证实,胆汁反流是引起浅表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十二指肠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氢离子和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黏膜层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浅表性胃炎; 7、幽门螺杆菌感染; 8、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郁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常,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作用,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
    2023-07-31
  • 什么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视频)

    什么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本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镜检查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目前,我国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病情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2023-07-31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视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临床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长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它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用解痉剂及抗酸剂效果不好;腹胀约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还有约占50%的患者有嗳气等症状;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另外包括一些不典型症状,如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2023-07-31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视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可自行消失,经过数月或数年病变也可以完全恢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消除病因:如戒烟酒、减少食盐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料或过热、过冷饮食,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饮食,以及停服某些刺激胃黏膜的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的应予以清除; 2、药物治疗:使用保护胃黏膜药,常用的药物有枸橼酸铋钾、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等。其次,以打嗝、腹胀或有反流现象为主患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莫沙必利等; 3、使用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因服用抗生素,常与胃黏膜保护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 4、抑制胃酸: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 5、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司匹林、颠茄片或654-2,以缓解腹痛症状。
    2023-07-31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注意事项(视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注意事项
    慢性浅表胃炎的注意事项如下: 1、注意饮食和生活调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料和过热、过冷饮食,最好不喝啤酒,不吃辛辣油腻食物,还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 2、避免刺激,不服用或者尽量少服用对胃刺激性强的药物,不要轻易服用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激素类药物,要戒烟戒酒; 3、精神和心理调节,情绪是影响胃病的一个原因。如果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低落,老被忧愁、悲伤、焦虑、气愤等不良情绪左右,再加上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肠黏膜缺血运动和分泌失常,发生胃肠道疾病。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