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军

  • 疑心病表现是什么(视频)

    疑心病表现是什么
    疑心病表现出来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外在的敏感多疑,在精神科诊断当中没有疑心病专门的诊断名词,其反映的是怀疑症状。但这种怀疑可以见于以下多种情况: 1、一般性的怀疑,即知道自己敏感多疑,知道自己处于疑心的状态,此时的怀疑属于正常情况; 2、将疑心当作事实,则称为妄想状态,即病态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即经过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可以见于多种形式的症状,比如说怀疑自己的对象、伴侣不忠诚,不断的去检查、核对、跟踪。另外,如果怀疑自身患有疾病,则称为疑病症。患者反复到医院检查,依然无法打消其疑虑,达到病态的程度。 若患者存在疑心症状但通过沟通交流能够使其觉察,则属于现实的层面,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好转。而如果疑心达到妄想的程度,即达到病态的程度,则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从而使疑心减弱、变淡,甚至消失。
    2023-08-03
  •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视频)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惊吓,有时是小惊吓、大惊吓。年龄阶段不同,创伤内容也不同。无论何种的创伤,其实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反应,有的是急性惊吓反应,有的是延迟发生,但是无论是何种的反应,通常能让家长关注到这些孩子的种种异常情绪和行为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持续的恐惧体验,其会不断重复创伤性的受到惊吓事件的体验,包括打骂,被动物伤害或者交通事故伤害、摔倒,均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其会不断的回忆受伤害的画面,尽管并非有意如此。这种创伤的回忆是无意识的,有时其会做噩梦,在梦里不断体验这种创伤感觉,甚至受到惊吓;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紧张、恐惧,担心再次受到伤害,失眠、离不开家长,离开之后就会哭闹,没有安全感。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一种本能的惊吓反应,进而这些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会回避创伤性场景,不愿意提及,甚至不愿意回到受到伤害的地方。比如有的被霸凌的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学校,不愿意看到同学、老师,提到同学、老师时就会有惊吓反应。所以这些孩子在这种创伤事件之后,往往会有其它继发的情绪体验,如抑郁、愤怒,甚至有冲动行为。如果孩子的惊吓反应持久而不能较好的缓解,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进行医学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早期干预效果更为理想。否则所有的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一定会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使其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对于受到惊吓的孩子,需要及时、尽早干预,尽可能减少对其后续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2023-08-03
  •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视频)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后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部分症状比较轻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治疗,因为患者不承认患病,也不会意识到是精神、心理、性格等问题,该部分患者只能自我疗愈; 2、对于症状比较偏重的患者,比如有自残或者其它冲动行为,给患者自己或者别人带来更多的麻烦,该部分患者通常能够得到治疗。无论是轻症或者重症患者,如果能够进行治疗,预后通常较为理想。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尤其是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完成心理成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智力正常,而且精神状态活跃,有非常好的想法和创造力,如果调理得当,患者都能够有很好的预后。随时间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越来越趋于稳定、成熟。患者关于自己的好与不好的两极化、人际关系忽好忽坏的变化以及冲动行为等,都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好。 如果进行干预治疗,比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则进程更快。因此,建议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患者,只要确诊存在边缘人格的特点和问题,均需要积极的进行干预治疗,预后均较为理想。
    2023-08-03
  • 厌食症前兆(视频)

    厌食症前兆
    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表现为过度节食,对食欲失去兴趣。在厌食症前期有征兆出现,厌食症患者在生病之前,往往会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发生,比如在同学关系中人际关系不好,总觉得自己不够可爱,被其他人不理睬、忽视,男女朋友出现失恋,患者会有情绪上的低落、悲观、失望,身体会有异常反应,乏力、食欲下降、失眠等种种反应,继而会在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肥胖,不够美丽,将人际关系不和谐、婚姻情感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魅力,继而陷入一种病态推理。此类患者认为一旦自己变瘦,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部分患者是来自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如父母经常吵架等,孩子逐渐食欲下降等。所有这些不愉快的精神上的体验以及身体反应,往往是厌食症的早期症状,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有时厌食表现越来越凸显,以至于达到一种病态程度。所以在接下来的厌食症治疗中,除关注进食的行为约束管理,还要更多的关注患者心理的建设,帮助患者修复心理创伤、提升自信心,再加上药物治疗,厌食症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2023-08-03
  • 孩子厌学怎么办?(音频)

    孩子厌学怎么办?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现在有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厌学情绪,而这个年龄正是学习的黄金的年龄,出现了厌学,家长、孩子本人都非常的烦躁。那面对厌学,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去恢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找我们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恶化。当孩子出现厌学的时候,家长的紧张焦虑会表达出来,他们对孩子往往责骂、否定、批评,所以他们的关系往往得到破坏,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修复他们的关系。因为孩子的焦虑、紧张、恐惧,甚至对学校学习的一些自卑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厌学,这个时候我们要和孩子进行共情,去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去解决厌学的问题。第二步,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去分析厌学的可能存在的情况,我们的孩子往往会给我们抱怨学不会,或者老师教得不好,或者受了同学的欺负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其实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一些借口,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孩子心理素质过弱,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所以孩子厌学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去历练、去成长。比如,孩子说学不会,通常的方式就是不学了,其实我们更应该陪伴孩子,因为学不会又要去学,培养坚持的这种品质和意志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当抱怨我们的老师教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强化发挥孩子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把坏事变成好事。或者孩子抱怨受到了同学的欺负,厌恶学校,这个时候我们理应陪伴孩子发展出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要么去承受、接纳委屈,要么学会有效的去反抗、去解释、去澄清。面对厌学的孩子,我们不可全盘的否定他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同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方面,给他们希望,给他们信心,通过综合的努力,多数厌学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个有效的改善。当然,厌学有的时候也会鉴于多种心理疾病,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如果说我们的孩子除了厌学之外,也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心理的问题,家长一定也要及时的带领孩子找心理医生、心理老师进行诊断评估,进行疏导,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耽误孩子。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厌学也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从厌学的状态当中走出来,孩子也会因此获益很多,他们的内心会更加的强大。所以切不可一味的悲观,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去引领孩子。
  • 什么是网瘾?(音频)

    什么是网瘾?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在互联网普遍的当下,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瘾的出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网络,耽误了正常的学业、工作、生活,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个时候我们称为网瘾,或者叫做网瘾综合征,主要表现在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精神依赖指的是网瘾的个体有一个长时间的上网的行为,他们对网络沉溺其中,去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实现上网的这样的一些行为,当然,他们的家长、老师或周围的家人会限制他们,致使他们会通常的说谎,偷偷的上网,为了达到上网的这样的一个目的,他们可能会偷家里的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上网的费用,这是精神上的依赖。一旦停止上网,他们紧张、焦虑、坐立不安,这表现为躯体的依赖。一旦恢复上网,他们的这种躯体上的不舒服就会随之缓解。当有了精神的依赖和躯体的依赖,说明上网已经对个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采取各种方式来终止这种上网的继续成瘾,因为成瘾的时间越长,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
  •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音频)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强迫症的康复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离不开个体的积极的参与,称为自我帮助。首先,强迫症的患者一定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心理知识,强迫症是一个心理的疾病,要学习强迫症的症状,目的就是当我们的强迫症症状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识别出来这就是强迫症的症状,以至于不会因为强迫症症状的出现,而更加的恐惧,不会被强迫症的症状带着走,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第二点,强迫症的患者一定要学习一些强迫症症状的处理方式,就是我们对待强迫思维是没有办法直接的去控制它不出现,所以我们对待强迫思维的态度是允许的,允许强迫思维的出现,但是一定要尽可能的不去重复强迫行为,因为强迫行为一旦一次一次的去重复,虽然内心里边的那种紧张焦虑减少了,但是对于疾病的康复没有任何的帮助。第三点,强迫症患者一定要学会心理上的自我成长,要了解自己心里成长的历程,了解自己性格产生的过程,知晓自己心里的薄弱的环节,提升心理素质,完善自己的性格特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悟,促进自己心智上的成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一个较好的治疗效果。
  • 强迫症的表现有哪些?(音频)

    强迫症的表现有哪些?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那什么是强迫思维呢?就是个体的大脑里边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思想、表象和冲动的意念。强迫思想比如说一个人反反复复的担心自己被病毒、被细菌会污染,或者害怕煤气关不好,门窗没有关好,或者做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处在一种担心当中,或者担心自己会生某种疾病,这是强迫的思维。强迫表象只能是个体的头脑当中,不断地闯入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往往具有一些恐怖性的,一些场景令自己非常的不愉快。强迫冲动指的是在个体的大脑里边,会闯入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意念,比如说,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周围的人,或者一些破坏。这些念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患者本人非常害怕这些念头付诸实施,所以非常的恐惧。有时这些为了缓解这种强迫思维的给自己的个体带来的那种冲击和张力,会衍生出一些强迫行为来,比如说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关门,这就是强迫行为和仪式性的动作,患者通过这种强迫行为和仪式性的动作,可以缓解他们内心里边的紧张和焦虑,患者往往具有一些反强迫的这样一种意识,但是通常不能够有效的达到一种对症状的控制,所以内心非常的紧张和焦虑,这就是强迫的主要的表现。
  • 什么是强迫症?(音频)

    什么是强迫症?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强迫症指的是一种控制不住的,反复的思考,或者反复的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那什么是强迫思维呢?强迫思维指的是大脑当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强迫的想法,表象和冲动,强迫想法比如说反复的觉得自己被病毒细菌所感染,或者反复的觉得自己的门窗没有锁好,怕有人进来,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什么是强迫表象呢?强迫表象指的是大脑里不断呈现的一种恐怖的场景,或者其他的一些伤害性的场景。强迫冲动指的是大脑当中会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意念,比如说去伤害别人,而且伤害的人往往是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具有强迫思维的人往往会非常的痛苦,他们没办法控制这种思维的出现,而且又挥之不去,有时会激发一些强迫的行为出现来缓解这种强迫的思维。那什么是强迫行为呢?就是反复的去做同样的动作,甚至行为,包括仪式性的肢体语言。比如说反复的洗手,一遍一遍的去洗,或者反复的关门,反复的检查水管、煤气是不是关好了,或者反复的核对自己是不是做对了什么。强迫行为还包括反复的精神活动,包括一次一次地去数1234567,他要数到某个固定的数值,心里面才踏实,或者反复的背诵。所有拥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这样一些症状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非常痛苦,难受,自己也非常渴望去摆脱这种症状。但通常来讲,自己没办法做到,所以更加的难受和痛苦。有些强迫的症状会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给自己的社会功能带来明显的影响。
  •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音频)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在临床上,焦虑症和抑郁症有的时候会容易混淆,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说不开心、失眠,甚至一些紧张焦虑,但是还是有一些症状特点可以去区别这两种疾病的。只有正确区别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治疗和干预。首先,这两种疾病的主导情绪不一样,焦虑症的主导情绪是焦虑、紧张和恐惧,表现为心里面的忐忑不安,关于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的担忧,关于自己事情的成败,关于安全感的过度的担忧。而抑郁症的主导情绪是持久的心境低落,表现为情绪不开心、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原有的兴趣爱好也逐渐丧失,比较低沉的情绪表现。第二个区别是精神活动的兴奋度不一样,焦虑症患者的精神活动是兴奋的,个体体验到的是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要去做各种的检查、询问,忙忙碌碌,这是焦虑症的这种精神活动。而抑郁症的精神活动的特点是抑制的,主要表现为思维比较迟缓,大脑反应比较慢,语气、语调都比较低。他们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说话,精神活动显得比较消沉,当然儿童、青少年有的时候容易显示出激惹来,这是有些不一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还在严重程度上,从疾病的性质上来讲,焦虑症的严重程度要低于抑郁症,抑郁症的患者往往伴有自杀观念,甚至有自杀的行为,焦虑症的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比较少,当然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也可以有自杀的观念,甚至行为。在治疗上也不太一样,焦虑症的患者可能更多的去处理焦虑情绪,而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的关注是整个精神活动的意志,包括心理治疗的策略,也都会不一样,在预后上来讲,无论是焦虑症还是抑郁症,通过积极的治疗都可以有一个较好的疗效。通常焦虑症的患者,虽然在康复时迁延较长的时间,但是整体上它对个体的生活、工作的影响要低于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