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昱

  • 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视频)

    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
    手足口病在全年都可以发病,通常春夏季是发病的高发时期,即4-8月份是发病率较高的时期。手足口属于肠道传染病,可以通过呼吸道、肠道,甚至皮肤传染。如果患儿的水疱破裂,污染衣服、玩具、餐具、环境等,其它儿童再接触疱液,也可以再得手足口病。所以在婴幼儿的集体性机构里,容易出现流行性手足口病发病的趋势。手足口病发病时,表现为手、足、口和臀部的皮疹,皮疹的特点是不疼、不痒,其实患儿也没有特殊感觉,并且皮疹不会结痂,痊愈以后不会留下疤痕,基本上痊愈以后不会有任何不适。手足口病通常都属于普通型,即只会出现皮疹,1周即可痊愈。个别少数情况下,可能有重症患儿伴发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患儿呼吸急促、口周发青或者血压低,出现惊厥、抽搐、头疼等,需要注意是否有并发症可能。
    2023-08-02
  • 手足口病在什么季节最易发生(视频)

    手足口病在什么季节最易发生
    手足口病在全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是常见在春、夏季,即4-7月份,是发病的高峰季节,尤其容易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部分集体性的托幼机构,经常出现流行性的发病趋势。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还可以通过肠道,即粪口途径传播,还可以通过皮肤,即疱液接触传播。患儿手上的疱、嘴里的口水,都可以污染玩具、餐具、被褥等,如果正常的孩子接触,可能导致传染。手足口病多数属于普通型,1周以内可以痊愈,只是出现皮疹,较少发生并发症。如果重症患儿,可能出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表现为呼吸较为浅快、呼吸困难、口周发紫、发干,还影响循环系统,导致心率过快,并且无力、血压低、手脚冰凉。如果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还可能出现头疼、惊厥、抽搐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至医院,请医生鉴别诊断。
    2023-08-02
  • 手足口病多大孩子容易得(视频)

    手足口病多大孩子容易得
    手足口病通常是3岁以内的孩子比较容易患病。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即打喷嚏等,还有粪-口途径传播,即摄入病毒。另外如果手足口的疱破裂,疱液污染被子、餐具、玩具等 ,也可以接触传播,所以呼吸道、肠道和皮肤都是传播途径,并且人类是唯一的宿主。所以在儿童的托幼机构、幼儿园等,容易造成流行性发病的趋势。通常患病以后,孩子手心出现红疹,并且在脚心、臀部周围都可能有红色皮疹,还可能出现近期流口水较多,可以观察到口内、喉咙都有红点。上述症状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即手、足、口和臀部的红色皮疹,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重症手足口病,并发呼吸系统、循环系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通常手足口病在发病1周内传染性最强,多数病程也是1周左右,患儿多数在1周之内痊愈。
    2023-08-02
  • 婴幼儿手足口病怎么办(视频)

    婴幼儿手足口病怎么办
    婴幼儿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治疗,其实对病毒没有特效的药物,对症治疗便是所能做的部分措施,主要如下:1、要注意隔离,避免与其他婴幼儿一起玩耍,否则容易传染至其他人。同时应将自身衣服、物品彻底清洗、消毒、晾晒,达到去病毒的作用;2、对婴幼儿的护理要加强,室内温度、湿度均应比较适宜。室温要在20-22℃左右,会感觉较为舒适,而且湿度也要好,在60%左右,避免室内过于干燥;3、避免自行挤压、刺破疱,否则可能经常伴发烧。若发烧温度较高,便可以服用退烧药,平时还可以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比如小儿豉翘清热、蒲地蓝等;4、饮食要较平时略微清淡,多食用蔬菜、水果,服用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药物,多数婴幼儿1周左右,疾病便会逐渐痊愈。
    2023-08-02
  • 11岁儿童佝偻病的表现(视频)

    11岁儿童佝偻病的表现
    11岁孩子存在佝偻病时,一般已经属于后遗症期。多数孩子佝偻病活动期是3-4岁前,其骨骼在生长发育中受到影响,出现鸡胸、罗圈腿(O形腿)等表现。如果未及时治疗,3-4岁后,待其骨骼形成,以上病理改变不再可逆,可能随身高增长,胸部、头颅的改变不如早期明显,但鸡胸、郝氏沟等依然存在。部分成人存在O形腿、X型腿等,是幼年佝偻病时期遗留的症状。近年有迟发性佝偻病出现,即发生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的佝偻病表现,多数是7-8岁,一般女孩较多,以腿痛为主诉,通过长骨X光片检查,可发现佝偻病相关表现。11岁孩子出现腿痛时,可前往医院就诊,判断是否为佝偻病表现或与缺钙是否有一定关联性,如果存在,可进行补充维生素D的治疗。
    2023-08-02
  • 先天愚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视频)

    先天愚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先天愚型是由于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异常,尤其是21号染色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疾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或者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带来的疾病,具有遗传性,此类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特殊面容:表现为眼睛较小,眼角上翘,同时鼻梁较低,两个眼睛距离较远,嘴巴总是张开,两个耳朵的位置也较低;2、智力低下:在新生儿时期可能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落后越明显;3、生长发育落后:如身高、体重都比正常的孩子低;4、其它系统畸形:如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兔唇、狼烟等,男孩可能会存在隐睾,没有生殖能力;5、特殊掌纹:俗称通关手,即掌纹是一条横线。通常如果妈妈怀孕时的年龄越大,孩子发生先天愚型的可能性会越大。
    2023-08-02
  • 小儿猩红热的症状有哪些(视频)

    小儿猩红热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猩红热,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1、发烧:体温多数可以达到39℃左右,年龄较大的小儿可能会出现头疼等表现;2、皮疹:多数在发烧第2天开始出现疹子,先发生在耳朵后、颈部、前胸、后背等,慢慢波及全身。疹子的特点为针尖大小,临床上习惯用鸡皮样疹来形容,皮肤像拔完毛的鸡皮,有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在腋窝、脖子下等褶皱处会有帕氏线,即皮疹连成红的一条形似血液;3、充血:身体充血非常严重,脖子和前胸都很红,用手按压会褪色变白,很快又充血恢复到红色;4、咽峡炎症状:会出现嗓子疼然后充血,部分小儿嗓子还会出现脓性分泌物,像嗓子化脓,摸周围的淋巴结也常伴有肿大和淋巴结炎的表现;5、草莓样舌:舌头充血,并且布满疹子,类似草莓样舌。
    2023-08-02
  • 小孩子体温多少正常(视频)

    小孩子体温多少正常
    小孩子体温的正常值为36℃-37℃,一般37℃-38℃称为低热,38℃-39℃称为中等发热,39℃-41℃称为高热,>41℃称为超高热。小孩子体温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小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非常容易出现波动的现象,还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运动、吃奶、吃饭、哭、闹等,都能造成体温的增高。正常的小孩子哭、闹、跑之后可以试表,显示37.2℃或37.3℃,属于正常的范围;2、捂热综合征:1-2个月的小孩子,家长给其捂太多、穿太多、盖许多被子,就会出现捂热综合征,也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小孩子的散热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在给小孩子测体温时,一定尽量避免上述干扰因素,在吃完奶半小时以上,情绪稳定且穿着适当的情况下,再测体温,测出的就是一个比较精准的正常体温。
    2023-08-02
  • 孩子体温37.3正常吗(视频)

    孩子体温37.3正常吗
    孩子体温37.3℃,属于低热范围,不在正常范围。一般评判孩子体温是否正常与发烧程度,都是以测量的体温作为评判标准,主要以腋表作为标准,具体如下:1、36-37℃属于正常范围;2、37-38℃属于低热范围;3、38-39℃属于中等发热范围;4、39-41℃属于高热范围;5、>41℃属于超高热范围。孩子体温37.3℃属于低热范围,但低热可能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存在感染现象。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较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如襁褓中的孩子包裹较为严实,散热功能受影响,有时体温也可能会到37.2℃、37.3℃。吃奶、哭闹或情绪激动时都可能达到37.2℃、37.3℃的体温。家长需在孩子吃奶0.5-1小时后安静的状态下,不用抱着孩子,让孩子躺在小床上夹住体温计,再进行体温测量,观察情况。若此时体温正常,说明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若体温还是37.3℃或稍微增高,需注意可能是感冒早期的现象,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情况。
    2023-08-02
  • 两岁以上吃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视频)

    两岁以上吃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
    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正常情况下无需补充维生素AD及维生素D。维生素D可预防并治疗佝偻病,而维生素AD制剂也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并且有少量的维生素A以帮助宝宝营养更均衡,但主要作用是摄入维生素D。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需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足月的宝宝在出生后15天开始补充,且每天补充400单位,到一岁时可每天补充600单位直到2岁。若属于早产的宝宝,应从生后第7天开始补充,每天补充600单位,到3个月时可以改为每天补充400单位,到1岁时再改为每天600单位,一直补充到2岁。正常的宝宝2岁后无需单独补充维生素D,因为2岁以前的宝宝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的营养素相对较多,而且2岁以内的宝宝营养摄入相对较少。而2岁以上的宝宝能够晒太阳且饮食较均衡,生长发育的速度较慢,所以依靠晒太阳及正常饮食基本能满足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此时若宝宝并无特殊情况,则无需再补充维生素D或维生素AD。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