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 剖腹产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视频)

    剖腹产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剖腹产后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可使用镇痛泵2-3天,以缓解疼痛,尽量不选择口服止痛药; 2、半卧位,减少切口张力,促进切口愈合,有利于恶露排出,修复子宫; 3、术后拔除尿管后应多喝水、多排尿,防止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发生; 4、术后应多翻身,尽早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5、保持腹部伤口和外阴清洁,禁止盆浴,防止感染; 6、避免进食引起肠胀气的食物; 7、产褥期禁止同房,产后3个月子宫恢复正常后方可同房,应注意避孕; 8、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帮助盆底肌肉恢复张力,保持健康的形体。
    2023-07-30
  •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视频)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窒息是根据其临床表现来诊断的。新生儿出声后,医生根据其表现进行评分,具体评分如下: 1、心跳:140-160次/分左右(2分),低于100次/分(1分),没有心跳(0分); 2、皮肤颜色:红润(2分),全身青紫(1分),全身苍白(0分); 3、呼吸:呼吸频率、动度正常(2分),呼吸不规则、有呼吸(1分),没有呼吸(0分); 4、刺激后反应:哭声宏亮(2分),哭声微弱(1分),无哭声(0分); 5、肌张力:刺激后自然伸屈(2分),不能伸屈(1分),无刺激反应(0)。 满分10分,得分在8-10分为健康婴儿,8分以下诊断为新生儿窒息。
    2023-07-30
  • 小儿脑瘫是怎么回事(视频)

    小儿脑瘫是怎么回事
    小儿脑瘫是小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较常见的疾病,在小儿出生前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表现为姿势异常、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异常,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轻症患儿在2岁左右会得到较好的缓解,重症患儿随年龄增长,肌张力会逐渐增加,导致姿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智力下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严重症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包括脊神经后跟选择性切断术、周围神经缩窄术、双侧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
    2023-07-30
  •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视频)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几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具体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巴氯芬、苯海索及中药; 2、康复治疗:是脑瘫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手术治疗:是重症脑瘫或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手段,可改变肌张力过高,从而缓解关节畸形、智力及语言功能、流涎、吞咽障碍; 4、塑形及支具矫正。 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2023-07-30
  • 剖腹产的瘢痕怎么祛(视频)

    剖腹产的瘢痕怎么祛
    剖腹产瘢痕的祛除方法主要是手术,目前没有有效的方法完全能祛掉瘢痕,可经过手术方法把瘢痕切掉后,将皮下肌肉层、皮下组织层对位缝合,减少皮肤张力,使皮肤瘢痕变小或不明显,手术后用祛瘢痕的药、穿弹性腹带,弹性腹带穿6-12个月效果最好,可使瘢痕恢复最佳效果即很细的条线状痕迹,手术后要控制饮食,保持身体的代谢平衡,使腹部张力减少,可使腹部瘢痕修复达到最好的效果。
    2023-07-30
  • 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视频)

    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包括: 1、可表现为风团样皮疹,有小水泡,与昆虫叮咬有关,炎热季节多发,与生活习惯有关; 2、发病部位以四肢为主,躯干部也可有皮疹表现; 3、一般出现红疹,大多情况有小水泡,泡周围没有红晕,与水痘不同,水痘的泡一般周围有红晕,较紧、较亮,偶尔会有大泡,但不易破,张力很大; 4、以局部症状为主,无局部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瘙痒,水泡较常见,但不同于其他水泡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水痘,其全身症状较明显,大多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2023-07-30
  •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视频)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如下: 1、痉挛型:此型最常见,发病与小儿早产、缺氧相关。患者肢体活动阻力较大,肌张力明显升高,可存在运动姿势异常,如尖足步态、剪刀步态,蹲伏步态等; 2、不随意运动型:发病与核黄疸、糖尿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及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相关,黄疸异常升高损伤脑部基底节区,引起锥体外系的临床表现; 3、共济失调型:此型患者对运动控制能力较差; 4、肌张力低下型:目前认为此型为过渡型,随患儿年龄增长可逐渐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 5、震颤型; 6、强直型; 7、混合型。
    2023-07-30
  • 高危儿有哪些症状(视频)

    高危儿有哪些症状
    高危儿在生命早期可出现运动发育落后,早期进行运动监测,如正常婴儿出生后2个月会抬头,3个月抬头可高达60°,4个月可翻身,6个月可用两手撑着半前倾坐位,7个月可独坐,8个月左右会爬,9-10个月可扶着站立,11个月可扶着侧走,1岁可独自站立并行走。若发现运动发育落后于上述所说运动发育年龄1-2个月,提示婴儿存在运动发育延迟,需要早期干预。部分婴儿出现肌张力改变,如双腿、双手较硬,出现交叉腿、尖足,抗重力作用、头控能力较差,双下肢不能负重,或者出现反射异常等脑瘫表现,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癫痫、智力低下等神经行为异常。如早期干预,疗效较好。
    2023-07-30
  •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指征有哪些(视频)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指征有哪些
    高危儿早期干预指征包括存在脑损伤、神经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具体如下: 1、早产儿:指低于37周出生,胎龄越小风险越大; 2、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窒息、胆红素脑病等; 3、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如肌张力异常、运动姿势的异常,如无脑损伤婴儿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即使无高危因素,也需进行干预; 4、发育量表评测结果边缘或落后:常用诊断性量表 Gesell量表评测在85分以下称为边缘状态,75分以下称为落后。全身运动评估对脑瘫的预测性和敏感性非常强,评估结果为痉挛同步性、不安运动缺乏需要干预,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评估结果<5%,提示需要进行干预。
    2023-07-30
  • 什么是小儿急性中耳炎(视频)

    什么是小儿急性中耳炎
    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症即急性中耳炎。小儿的耳部结构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咽鼓管较短,管腔较大,咽鼓管周围的肌张力较弱,易导致细菌、病毒或咽部液体反流至中耳内,造成中耳黏膜的感染,诱发小儿急性中耳炎。患者通常表现为鼓膜充血,病情严重者听力下降,甚至存在颅内感染。合并感染的小儿急性中耳炎患者一般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鼻液进行治疗。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