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国

  • 肝癌介入需要住院吗(视频)

    肝癌介入需要住院吗
    肝癌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肝癌动脉药物灌注加栓塞术、肝癌消融术,肝癌堵塞或压迫胆管形成黄疸时行PTCD术,需要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分级,可能涉及到化疗药物、肿瘤破坏、胆管置管引流、肝功能破坏、感染等,术后严重者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紊乱、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般要求住院。对于半年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会建议控制疾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再与患者家属沟通,共同协商治疗方案。 肝功能分级主要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根据五个指标,即一般情况、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分别评为A、B、C三级。手术要求患者至少达到A级,或B级经过相应内科治疗后达到A级,此时才会选择介入治疗。
    2023-08-02
  • 胆囊癌的症状是什么(视频)

    胆囊癌的症状是什么
    胆囊癌常见症状为黄疸、腹痛、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发热、恶心、腹部胀痛等,有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憋气等其它器官转移现象。临床上出现黄疸等症状时,已到了胆囊癌晚期,即早期胆囊癌几乎无特殊症状,因此,早期发现相对较为困难。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1、右上腹不适,伴持续隐痛或钝痛,此症状占84%以上。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早期为右上腹不适,继而出现持续性隐痛和钝痛,有时伴有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纳差,是由于胆囊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一般在病程较晚时出现,表现为黏膜、皮肤黄染,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黏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右上腹或上腹部肿块; 4、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引起梗阻,可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肿瘤侵及肝、胃、胰等,可以出现相应部位的包块。
    2023-08-02
  • 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视频)

    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恢复时间
    肝癌介入术后一般鼓励患者进食、多饮水、加强营养,同时给予护肝、护胃、止呕止痛、利尿消肿、促进胃肠蠕动等对症治疗,一般需要3-5天恢复,特殊情况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主要根据病情决定,结合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从而使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动脉栓塞加药物灌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转氨酶、胆红素升高,蛋白下降、凝血功能下降,进一步损伤可能出现肝肾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因此,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待各项指标大致恢复正常后,患者方可出院,一般需要5-7天。患者出院后需要按时复查,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处理,病重患者需要的时间更长。
    2023-08-02
  • 肝癌晚期的护理(视频)

    肝癌晚期的护理
    肝癌晚期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如果患者长期卧床,应勤翻身,更换姿势,防止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2、出血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3、癌痛严重的患者,除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外,家属还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危重病变,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4、饮食与肝癌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因此肝癌晚期需要注意饮食。肝癌晚期饮食需要注意色、香、味调配,增进肝癌晚期患者的食欲,给予无刺激、易消化食物,温度适宜,进食速度宜慢。肝癌晚期患者可以食用中药粥,如黄芪粥、红枣粥等,有补脾益气的功效,饭后半小时勿平卧。肝癌晚期患者禁食油腻或煎炸食物,呕吐者可给予止呕剂,必要时给予全身静脉营养支持; 5、肝癌晚期患者血氨偏高时应限制或禁食白蛋白。肝癌晚期患者热源以糖类为主,多摄入水果、蔬菜等; 6、肝癌晚期还需要注意心理护理,肝癌患者到了晚期,知道自己已经到达生命最后阶段,无法接受失去亲友,永远离开人间的现实,加上诊治过程中不良反应和无法忍受的癌性疼痛,常表现为忧郁、焦虑,尽量使患者保持希望、接受治疗、坚持活下去,给予心理关怀,控制疼痛,提高患者最后时期的生命质量。
    2023-08-02
  • 原发性肝癌最早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视频)

    原发性肝癌最早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最早在肝内转移,经门静脉、胆道形成肝内转移。肿瘤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包括血管生长因子,形成新血管,肿瘤细胞可沿新血管进入门脉系统血液,或肿瘤生长侵犯至胆管内,细胞脱落造成血管内转移或胆管转移,在肝内形成局灶,造成肝内转移。较大瘤体堵塞门静脉主干时,可造成门静脉高压症,堵塞胆管时可造成黄疸,因此,肝癌合并黄疸患者常伴有胆管癌栓,门脉或胆管癌栓患者术后效果较差,复发率较高; 2、肝外转移主要是通过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肿瘤细胞可沿肝静脉系统回流至下腔静脉系统,容易在肺内形成转移灶,其次为骨和大脑。淋巴转移是指肿瘤细胞可沿淋巴系统转移至门静脉淋巴结,常见转移部位为肝门区淋巴结,其次为胰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种植转移较少见,主要是从肝表面脱落癌细胞可直接蔓延至周围脏器,或肝肿瘤破裂,癌细胞随血液脱落至腹腔,种植在腹腔横膈、盆腔等处,形成腹腔内播散转移。
    2023-08-02
  • 肝癌介入治疗肿瘤能萎缩吗(视频)

    肝癌介入治疗肿瘤能萎缩吗
    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能够萎缩。肝癌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消融术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具体如下: 1、肝动脉药物灌注加栓塞术:是通过导管,以等于或者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使肝癌供血动脉栓塞,从而造成肝细胞化学性加缺血性坏死,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变性、细胞坏死、溶解吸收,部分肝细胞发生凋亡,瘤体出现萎缩、纤维化、钙化,从而使瘤体总体缩小,肿瘤萎缩; 2、肝癌消融:常见的有热消融和冷消融,将一根特制传导针经皮穿刺到肿瘤中心区域,产生极高温或极低温,让肿瘤出现蛋白质变性、玻璃样变、凝固性坏死,导致肿瘤纤维化、钙化、包裹,肿瘤缩小、萎缩; 3、放射性粒子植入:常用碘-125放射性粒子,把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放射线导致肿瘤DNA断裂,细胞复制破坏,细胞内脏器破坏,导致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瘤体吸收、纤维化、钙化,瘤体萎缩。
    2023-08-02
  • 肝癌介入手术要全麻吗(视频)

    肝癌介入手术要全麻吗
    肝癌常见介入治疗包括肝癌动脉药物灌注加栓塞术、肝癌消融术,肝癌堵塞或压迫胆管形成黄疸时行PTCD术,根据不同手术,可以采取相应麻醉,具体如下: 1、肝癌动脉药物灌注加栓塞术:患者无特殊情况,首选局麻。术中需要患者憋气,配合行肝动脉减影成像,呼吸会使肝上下波动造成重影,此时患者需要憋气5-15秒,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从而分析肿瘤大小、分布、血供等情况,栓塞后效果评估也需要患者配合憋气,减影成图。局麻对患者创伤小,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2、肝癌消融治疗:一般建议选静脉全麻,消融过程中出现热反应或冷反应造成局部钝痛,特别是肝周肿瘤,反应较明显,此时适当静脉全麻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降低患者应激反应,避免患者因为疼痛移动,造成治疗中断,使患者配合整个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消融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静脉全麻后患者配合良好; 3、经皮胆管穿刺造影加置管引流术:一般使用局麻,置管时会引起强烈的胆管痉挛性疼痛。如果患者对于疼痛反应较剧烈,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静脉全麻或气管插管全麻。 介入手术由于创伤小、时间短,首选局麻,特殊情况为了患者安全可以选择全麻,具体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决定。
    2023-08-02
  • 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优缺点(视频)

    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优缺点
    粒子即放射性粒子,是指能释放光子的微型放射源,常用碘-125、钯-103、金-198。 临床常用碘-125放射性粒子,作用原理为持续性释放低剂量γ射线,使肿瘤细胞的DNA分子链单链断裂、双链断裂,通过产生自由基,引起肿瘤损伤、坏死和凋亡。 放射性粒子植入最早运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近几年已广泛运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剂量较低,治疗比增加,可以通过较少的放射剂量杀死更多肿瘤细胞; 2、放射源距肿瘤近,局部治疗剂量高; 3、持续照射对DNA双链断裂破坏更完全,生物效应更高; 4、高度适形,降低晚反应组织损伤发生率,即减轻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5、与手术配合进行互补,可提高肿瘤治愈的彻底性; 6、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可以与外科手术共同互补治疗,使治疗效果更彻底。对于部分手术不能彻底切除干净或手术风险较大、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可适当结合粒子植入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7、组织损伤小,可保留机体功能及状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喉癌、舌癌患者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后面部会发生变形,对正常生活及社交、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粒子治疗可避免此类改变,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8、与化疗进行互补,粒子植入属于局部治疗,肿瘤属于全身性疾病,需配合全身治疗。由于粒子植入术后全身副反应较少,生活质量较高,患者同时进行全身治疗,配合率较高,因此更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粒子植入主要缺点为靶区植入不均匀,存在一定穿刺风险、辐射风险,费用较高。综上所述,由于粒子植入具有很多优点,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粒子植入治疗。
    2023-08-02
  • 胃癌晚期治疗方法有什么(视频)

    胃癌晚期治疗方法有什么
    癌组织已侵入胃壁肌层、浆膜层,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转移,统称为进展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进一步发展,会侵犯周围器官、组织,出现远处转移,称为晚期胃癌。主要治疗目的为尽可能减轻瘤体负荷,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减瘤手术原则为整块切除,原发癌灶和转移灶均可切除,手术切除后再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效果较为明确。原发灶无法切除时,为减轻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可采取姑息性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瘘、胃穿孔修补等手术; 2、化疗: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适量化疗可以延缓肿瘤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近期效果。胃癌化疗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腹腔内给药,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常用口服化疗药物包括替加氟等,静脉化疗药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近年来,紫杉醇类药物也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属于心血管介入范畴,效果较外周静脉好;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可针对性损伤癌细胞,减轻正常组织的损害。目前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种类以及作用均有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 4、其它治疗:胃癌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性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卡介苗、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过继性免疫治疗,如淋巴细胞激活后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瘤细胞等的临床应用。抗血管生成基因是研究较多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胃癌治疗中发挥作用; 5、支持治疗:包括镇痛、纠正贫血、改善食欲、改善营养状态、缓解梗阻、控制腹水、心理治疗。
    2023-07-31
  • 早期胃癌分类(视频)

    早期胃癌分类
    早期胃癌是指胃癌仅局限于黏膜下和黏膜层,根据病灶形态可分为三型,Ⅰ型为隆起型,病灶突向胃腔;Ⅱ型为浅表型,较为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Ⅲ型为凹陷型,表现为较深的溃疡。Ⅱ型还可以分为三个亚型,ⅡA型为浅表隆起型,ⅡB型为浅表平坦型,ⅡC型为浅表凹陷型。早期胃癌高分化腺瘤占70%,低分化腺癌占30%,未见淋巴转移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00%。 癌灶侵犯至黏膜下层伴淋巴结转移者,平均5年生存率达到82%-95%。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从而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外科手术较为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对淋巴结进行清扫,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