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国

  • 胃癌色变分几种(视频)

    胃癌色变分几种
    胃癌色变分三种,淡黄色、暗红色、黑色,一般随着胃癌的程度来分,胃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胃癌瘤体一般为黄白色,在早期胃癌,瘤体位于黏膜下,颜色呈淡黄色,如果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 但如果到胃癌中期,瘤体侵犯肌层,胃癌的颜色就会变成暗红色,这种情况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但是通过相应的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但如果到了晚期,瘤体破溃、坏死、氧化、结痂,就会呈现出黑色,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2023-08-02
  • 肝细胞癌分级标准(视频)

    肝细胞癌分级标准
    目前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主要根据埃德蒙森分级法,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基本采用此分级法。该分级标准主要依据癌细胞胞浆嗜酸性、着色程度、胞核大小、核浆比例、核着色深度、细胞功能及组织结构等进行分级。具体标准如下: 1、Ⅰ级:癌细胞形态正常,包浆明显嗜酸性,易见胆汁颗粒,核圆而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核浆比例接近正常,细胞排列成索状,索间血窦明显,衬以单层内皮细胞; 2、Ⅱ级:癌细胞略呈异型,胞浆嗜酸性和颗粒性强,胞核较大,核着色深浅不一,核仁明显,核浆比例接近正常或略增大,细胞多见腺泡状排列,胞浆中存在较多胆汁小滴; 3、Ⅲ级:癌细胞异型明显,包浆呈嗜碱性,胆汁小滴少见,核大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着色不一致,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细胞排列较不规则,偶见索状排列; 4、Ⅳ级:癌细胞形态变异较大,可呈梭形或多形性巨细胞或小细胞,细胞排列松散,无一定结构,偶见血窦,核大、核仁不规则,核浆比例明显增大,偶见胆汁或无胆汁颗粒。Ⅰ级为高度分化,治疗效果最好,Ⅱ级、Ⅲ级为中度分化,Ⅳ级为低分化,预后较差。
    2023-08-02
  • 肝癌介入术后好转表现(视频)

    肝癌介入术后好转表现
    肝癌介入治疗后好转的主要表现为肿瘤瘤体缩小、纤维化、钙化,瘤体供血动脉较少、消失,瘤体细胞处于低代谢或抑制状态。血液生化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回升、转氨酶及胆红素下降、胆碱酯酶升高。 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CA19-9、CEA、CA125等指标下降。肝癌治疗效果主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肿瘤大小、活性以及肿瘤标志物做出综合评估,具体如下: 1、症状:早期肝癌患者一般无特殊症状,中晚期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下降、厌油、黄染、小便色黄、全身瘙痒、消瘦等症状。介入治疗后,肝肿瘤缩小,可减轻肿瘤压迫症状,腹痛、腹胀好转,食欲好转。PTCD术后瘙痒会立即消失,黄染及小便色黄会逐步好转,厌油、食欲下降等症状逐步好转,体质逐步改善,体重增加; 2、体征:早期患者无特殊症状,中晚期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腹水、下肢水肿、皮下淤血等症状。肝癌介入治疗后,包块缩小、腹水减轻、下肢水肿好转、凝血功能改善、皮下淤血减少; 3、肿瘤大小及活性:可以通过增强CT、核磁、DSA、超声造影、PET-CT等检查做出综合性评估; 4、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CA19-9、CEA、CA125等指标下降。
    2023-08-02
  • 肝癌早期症状(视频)

    肝癌早期症状
    肝癌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在我国,很多肝癌是由乙肝、肝硬化逐渐发展而来,国外大部分患者是因为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硬化发展到肝癌。早期肝癌主要指Ⅰ期和Ⅱ期。部分肝癌早期可能表现出类似于肝炎的症状,主要为右上腹轻度胀痛、不适感或黄疸、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黑便。 肝癌早期一般是体检发现的,如B超、CT等显示肝脏结节,结合肿瘤标志物综合判断。如果甲胎蛋白>400ng/mL连续1个月,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可以诊断为肝癌。甲胎蛋白>200ng/mL连续2个月,结合影像学检查肝脏占位,可以诊断出肝癌。手术根治效果较好,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因此需要定期健康体检。
    2023-08-02
  • 肝癌消融术是怎么回事(视频)

    肝癌消融术是怎么回事
    肝癌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消融等方式,主要在B超、CT媒介引导下,将消融针适当穿刺至肝脏肿瘤,进行热消融和冷消融,从而达到让肿瘤坏死的目的。肝癌消融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 1、肝动脉药物灌注加栓塞术治疗,与消融治疗、序贯治疗有机配合,特别是结节型、团块型肝癌,可提高肿瘤坏死率,防止TACE重复次数过多造成的肝损伤; 2、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者; 3、肿瘤直径在3-4cm以下,疗效最佳,肿瘤体积超过5cm者,需要运用多次叠加技术,从而达到肿瘤完全坏死; 4、肝内肿瘤数目最好控制在4个以下; 5、肝功能较差,不适宜外科开腹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
    2023-08-02
  • 介入治疗法是什么(视频)

    介入治疗法是什么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和内科之间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管道,在影像设备如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核磁、B超等引导下,对病灶进行局部创伤性最小的治疗。 介入治疗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需内科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还可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于需外科治疗的疾病而言,介入治疗优点包括以下几点: 1、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皮肤切口即可完成治疗,表皮创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患者只需要局部麻醉,从而降低麻醉风险;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影响小; 4、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部位,从而减少对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部分肿瘤介入治疗后效果相当于外科切除,介入治疗已经成为部分疾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相对于内科肿瘤化疗,通过介入靶向点药物灌注,浓度提高,药量减少,效果翻倍,相当于传统静脉化疗4-13倍,毒副作用少,患者易接受。 相对于外科而言,如肝脏肿瘤,传统外科手术切口至少需要10cm,腔镜手术也需要至少4个孔,最小孔径为5mm,最大孔径约有12mm,包括标本取出口。 介入治疗孔径小于2mm,消融孔径为2mm左右,不切割断肌肉、神经等组织,进一步达到微创,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高。
    2023-08-02
  • 继发性肝癌有哪些(视频)

    继发性肝癌有哪些
    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各部位发生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邻近器官肿瘤可以直接浸润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可能表现为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多数患者为多发结节。常见继发性肝癌包括以下几种: 1、肺癌肝转移:如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通过血液进入肝脏,造成肝脏多发转移; 2、胰腺癌肝转移:胰腺癌作为肝脏的邻近组织,癌细胞可以通过淋巴系统、门脉系统转移至肝脏,导致肝脏多发转移; 3、胃、结直肠癌肝转移:胃癌、结肠癌、直肠癌都可以通过门脉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至到肝脏; 4、卵巢癌肝转移:卵巢癌主要通过血液进入门脉系统造成肝脏转移; 5、乳腺癌肝转移:乳腺癌可以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直接进入肝脏,造成肝脏多发转移。
    2023-08-02
  • 肝癌消融术后甲胎蛋白会下降吗(视频)

    肝癌消融术后甲胎蛋白会下降吗
    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60%-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含量增高。甲胎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之一,只要肝细胞癌瘤体经过消融治疗后达到坏死,甲胎蛋白就会逐渐下降。当肿瘤完全达到坏死后,甲胎蛋白就会降至正常,所以肝癌患者术后,可根据甲胎蛋白的升降来评估病情。 如果甲胎蛋白没有明显下降,说明肝细胞瘤体没有达到坏死效果,或者存在其它病灶,或者出现转移灶。
    2023-08-02
  • 肝门胆管癌症状(视频)

    肝门胆管癌症状
    肝门部胆管癌属于恶性肿瘤,该病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以及左肝管、右肝管等,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疾病,随病变不断发展,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困扰到生活、工作。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1、黄疸: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会因为黄疸就诊,黄疸也是该病最为重要的症状。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皮肤及巩膜黄染,呈现进行性加重,多属于无痛性,个别患者黄疸症状有波动性,上段胆管癌黄疸症状出现较早,中段及下段胆管癌因为胆囊缓冲,黄疸症状产生较晚; 2、腹痛:一半以上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等,导致患者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腹痛和胆石症、胆囊炎疼痛极为相似; 3、皮肤瘙痒:可在黄疸出现前后伴随其它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以及精神萎顿等。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瘙痒症状。
    2023-08-02
  • 胃痛是不是就是胃癌(视频)

    胃痛是不是就是胃癌
    胃痛不一定是胃癌,但胃癌常伴有胃痛。胃痛主要是指上腹部剑突下或右上腹区域疼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较多,如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疾病。具体如下: 1、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胃黏膜炎症,进食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发生急性单纯性胃炎较常见。一般起病较急,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或24小时发病,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腹部剧烈绞痛、厌食、恶心、呕吐,因常伴有肠炎而腹泻,大便呈水样,严重者可存在发热、呕血或便血、脱水、休克、酸中毒等症状; 2、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疼痛主要部位为左上腹和胸骨后、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经1-2个小时后疼痛逐渐缓解,直至下一次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3、胃穿孔:是溃疡病患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痛,疼痛最初开始位于上腹部或穿孔部位,常呈刀割和烧灼样痛,一般为持续性,但可阵发性加重,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可扩散至肩部,呈刺激和酸胀痛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发热、畏寒,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体征主要为腹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表现为板状腹、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4、胃癌:是发生在胃部的癌症,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以出现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上腹部胀痛等,症状无特异性。中期胃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痛,疼痛常无明显规律,晚期疼痛加剧,并出现呕血、黑便。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腰背部持续性、放射性疼痛。如果出现胃痛后,患者可根据疼痛特点到医院进行专业咨询,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