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医院在中午和晚上没有普通门诊,除急诊外,病人看病只能在上班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自己或陪同父母子女看病,如果能够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去医院,既不耽误工作,也能从容就医,减少等待时间,改善就诊就医体验。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常态化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鼓励普通医院开设延时门诊或无假日医院;放射、检验、收费等科室应同步开放;对午间、夜间门诊不额外或加价收取费用;加强医务人员的调班休息和其他福利待遇支持保障,防止医务人员过度加班、值班,损害医护人员健康。
图源:微博截图
初听此话,确实不错,既考虑到了上班族看病难的问题,又兼顾到了医务人员调休待遇问题,算是周全。但细细想来,却是困难重重,因此此建议一度在业内引发热议,究其原由,终究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追求“便利”背后的“不便利”
专家提出医院常态化开设午间夜间门诊的出发点是什么?
很显然,就是从医院的公益性出发,满足更多人的就医需求。从医院角度来看,可以起到削峰、错峰的作用,理论上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医疗场地和资源。
从这个行为目的来看,算是两全其美,可是落实到该行为的实施人——医务人员身上,则没有那么“美好”,甚至带有一些“凄惨”。
其实,近年来,夜间门诊或是类似夜间门诊的诊疗形式在多地都有开展,比如晨光门诊、午间医疗、黄昏门诊、无假日门诊等等,但是开展之后的共同点无一例外就是“压榨”我们的医务人员——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压缩本就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曾显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仅有不到1/4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
他们的工作时间本就长得不近人情,如今,如果在尚未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延时工作、负重前行,是不是太过于狠心?
此前国家卫健委还发文鼓励医务人员兼职增收,试问,连班都下不了的医务人员,如何兼职?
另外对于医院而言,还是一个现实难题就是,如果没有为午间夜间门诊单独配备辅助科室、药房的人手,医生能操作和处理得非常有限。如果都配备齐全的话,也就意味着不仅要有医生护士,分诊导诊、药房、收费等各个部门和窗口都需要有工作人员,换言之也会导致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
那么,午间夜间这点患者量是否值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前些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曾在患者较多的科室开设了夜间门诊。但夜间门诊在开设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一个专家有时一晚也碰不见一个病人,医院连空调费都收不回来,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青大附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市中心医院一位工作人员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中心医院也曾按规定开设了夜间门诊,但同样也是“叫好不叫座”。
而且,近些年大家愈发的迷恋“大三甲”“大医院”的光环。这些医院本就忙死忙活,如今再来这么一出的话,医生索性就住医院得了。而小医院本就病源短缺,日常开诊都望眼欲穿,实在没有加诊必要。
再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午间夜间门诊真的可以给上班族带来便利吗?
比如午间门诊,一般差不多两个小时。试问,有多少人到医院看病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解决完所有问题?就小编所在城市的头部三甲医院,抽个血等个结果起码两小时打底,其它需要排长队等号码的检查更是数不胜数。换句话说,但凡看病需要辅助检查的,两个小时基本不够用,这样就直接导致大多数人还是需要请假调休看病。当然,有人说可以夜间门诊再来啊,可是中间花费的交通时间很烦人,而夜间坐诊的不一定是午间开检查单的那个医生……
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如果医院开展了常态化的午间夜间门诊,有些老板会不会以此作为拒绝员工请假看病的“正当理由”?
另外如果医生上午的病人还没看完,中午的病人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来了,会不会很容易产生纠纷?
小编想,是会的。
之前与许多医生交流,他们都说如果病人的病情复杂些或是碰到一些突发情况,往往都是要加班看诊、推迟吃饭。这个时候如果碰到火急火燎需要赶紧回去上班的上班族,他们大抵是不能理解,是要理论一番的。
综上所述,这个建议细细分析下来,于医院,于医护,于患者而言,其实都存在着极不便利之处,尽管他的初衷是为了便利。
当然,一个建议的落地往往难以一蹴而就,它需大废一番周折。
医生不是永动机,需要兼顾感受
医生不是永动机,他们也需要休息。
如果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去常态化开设午间夜间门诊,那也就意味着医生白天忙不停,晚上还要不停忙——患者白天去上班,晚上来看病,而医生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加班看病。
听听,可真够心塞的。
不过,午夜间门诊为缓解就医难确实提供了一条思路,但是否需要常态化开设,或许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该《规定》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出诊管理,依照门诊患者病种分类和特点,合理安排各专业不同年资医师出诊;并针对地域、季节特点,结合号源使用情况,动态调整出诊单元数以及单元接诊人次,合理配置门诊人力资源。
由此可见,是否需要开设午夜间门诊,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动态调整,并且要合理配备门诊人力资源,保证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兼顾医护人员执业感受。
而在当下,需要兼顾的感受就是:是否具备成熟的“配备条件”?
什么叫“配备条件”?小编觉得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有病人、有医生、有合理且及时的绩效补贴。
1. 有病人:如果一个医院日常门诊都供大于求,甚至于门可罗雀,就要谨慎考虑了,毕竟多生出来的成本还是要自己承担。
2. 有医生:如果医院人力资源充足的话,大家不用上午上完上中午、中午上完上下午、上午上完上晚上的话,他们大多会欣然接受。
3. 有合理且及时的绩效补贴:如果有人愿意上这个班,且可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上的,这个时候在绩效补贴上理应合理倾斜。
当然,这些考虑很可能会在医院之间的内卷、医疗人力资源紧缺、绩效补贴难分配的情况下被忽视。
但如此一来的话,这事肯定是不好落地的,就算是落地也是难以长久的。因为负责落实这件事的人们——我们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是永动机,他们是个人啊。
是个人就总会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多数行业,他们已经被“压榨”至此,如今如果就连难得的下班放松时间都被“剥夺”,那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啊!
你说,何苦要逮着一只可怜羊猛薅呢?
再薅可真就秃了。
求放过吧!